1.智力正常
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然和社会,头脑清醒,能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现实的问题。
2.情绪反应适度
情感表现乐观而稳定,心胸开阔,对一切充满了希望。
3.意志品质健全
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有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自制力,既不刚愎自用,也不盲从寡断。
4.自我意识正确,
有自知之明,在集体中自信、自尊、自重,少有自卑之心,也不傲视他人;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正确的评价与要求。
5.个性结构日趋完善
人的生活条件、受文化教育影响、从事的生产与社会实践越是优越、丰富、完善,人的个性结构的日益完善也就有了保证。
6.良好的人际交往
乐于和善于与人交往,能和大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视友谊也不拒绝别人的关心与帮助。
7.行为得体,
生活态度积极 珍惜一切学习与工作的机会,行为上表现出独立自主。
8.反应适度
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和活动效率是积极、主动而富有成效。不冲动、毛躁、也不敷衍塞责。
2.5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即人的心理主要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然而,人的心理发展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2.社会因素
生活环境因素。生活中的物质条件恶劣,不良的工作环境、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不胜任、工作单调以及居住条件、经济收入差等,都会使人产生焦虑、烦躁、愤怒、失望等紧张心理状态从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3.文化教育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一直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致使许多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育,甚至以学生的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4.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包括大环境,即家庭居住的地理位置。此外,家庭环境还应包括小环境,即家庭内部环境,即父母之间的关系。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然而,只要我们及早加以重视和预防,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的是为父母、为师长者要切实了解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津”。
2.6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提出
心理学界对社会支持的研究和兴趣,是在探求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影响的北京产生的,最早的研究报告,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主要研究者有美国心理学家霍姆斯和莱斯。研究表明相同的压力情景对不同的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相对而言,那些受到来自家人或朋友等较多支持的人比较少获得类似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力更大,身心也更健康。
70年代初,精神病学文献中引入了社会支持的概念。用社会学和医院评定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已有研究指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而不良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有损身心健康。 初中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文献综述(4):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8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