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公考近年频频“遇冷”。
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的热情居高不下,这种公考“热”的状态,在2016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似乎出现遇冷现象。据统计,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约128万人,国考的平均竞争比例有2014年的70:1下降到50:1,创近五年来竞争比例最低。依照往年国考的报考人数统计,数据存在“虚高”现象,近年已经成功报名但未参加考试的弃考考生人数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15年的国考中,有141万人通过资格审核,但是实际只有将近90万考生参加考试,弃考人数高达近50万人,相较前几年报考人数有明显下降,公考出现“降温”拐点。
二、大学生公务员考试由“热”转“冷”的原因分析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传统的大学毕业后“统包统配”变为“自主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反映出的不仅仅是大学生群体所拥有的共性问题问题,更反映出整个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性问题。受到传统求稳的择业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加入到公考的行列。自第一届正式的公务员招录考试开始,公务员岗位收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公务员队伍也在不断扩充,导致公务员的压力与日俱增。据统计,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共计有约144万人参加考试。但是在2011年至2016年间,公务员报考人数逐年递减,弃考人数逐年递增,公考开始由持续“高温”转而出现“降温”趋势。
(一)个人及家庭原因
我国自古以来的“学而优则仕”观念影响着不少个人乃至一个家庭的择业观念,致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参加公考来走入“仕途”。美国管理学理论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1959年提出的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理论),该理论认为影响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激励因素,一个是保健因素。激励因素是指能让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能大大改善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比如:奖金、福利待遇、职位前景等。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意的因素,当保健因素得到改善时,员工的不满意因素会被消除。比如:工作环境、薪资水平、社会地位等。[4]公务员职业稳定、收入稳定,有较高的福利与完善的社会保障,在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上与其他行业相比都有明显的优势。
然而,改革开放33年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个人及家庭的择业观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的需求理论中说道,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存在高低层次。现如今,大学生择业已经不再满足于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追求实现自我价值,更加看重行业的前景和自我的升职空间。但是,近年来公务员行业的监管力度逐渐加大、各项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地,造成公务员组织结构不断精简的局面。反观公务员职位本身工作量不断加大,但是公务员的待遇却屡屡遭到削减,让大学毕业生和其家庭对于公务员待遇的期望值逐渐下降。
(二)学校原因
针对“就业难”的普遍现象,各大高校都面临这一难题。而公务员考试作为高质量的择业选择,吸引了很多高校毕业生参与其中。高校也都十分重视,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公考大军”,举办各种公考讲座、培训、经验交流会等,采取“人海战术”提高学生就业率。然而在公务员制度改革、就业环境不景气等多方因素的冲击下,高校对于学生就业问题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采取积极的措施,为学生打造多元化的就业帮助,提高学生对于现代化的就业形势的适应性。学校针对当前就业形势,育人观念发生转变,从传统的注重学生的素质文化教育转变为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教育模式。学校在开设文化课程的同时,专门开设就创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当前就业难的形势。课程针对学生重点关心的就创业政策、市场前景、就业信息等,让学生对社会保持良好的认知。在学生在校期间,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咨询和职业规划,引导学生正确的择业和就业。针对考研、考公的学生提供相关帮扶,如: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帮助学生做出理性的报考选择,引导学生了解往年的录取情况和竞争趋势。针对准备就业的学生,高校采取各种形式将就业信息传达给学生,保持用人单位与学校间的信息交流的畅通。针对创业的学生,为创业大学生分析当前创业形势和风险评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场地经营、提供免费办公设备、免费办理大学生创办业的各类执照等,为创业学生提供各方面保障。就业的渠道多了,公务员也就失去了其原本优势,学校和学生的选择也就多了。文献综述 大学生公务员考试“热”“冷”的理性思考(3):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88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