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空间
(1)参与性:围观与加入活动
人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是一种“潜在的自我强化过程”。当公共空间中游人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也未必是十分新鲜或者有趣的事情,其他人就会表现出一种参与的倾向,或者在旁边围观体会一下正在进行的活动,或者亲自加入表现一番。在滨水步行空间中,一些自弹自唱的表演者周围总是有很多人围观,这就是积极的参与性。荷兰建筑师F·范·克林格里瑞(F·v&n K1ingeren)把这种现象总结为,“一加一至少等于三”。”正是这种心理的存在,才使得滨水步行空间中的活动表现的丰富多彩[12]。
(2)亲自然性
人从室内走出来,在户外公共空间活动,主要原因就是在这里可以享受到阳光、微风、植物和水面带来的令人愉悦的心理感受。当人们在城市的钢筋混凝土中感到身心疲惫时,他们渴望回归自然,享受自然。滨水步行带正处于城市的人工气氛和水面的自然情调中间,是城市与自然的交界地带,正可以满足游人亲近自然的需求。
(3)好奇心
从心理学上来讲,好奇心就是人对环境复杂性的一种偏爱。从生理上讲,较复杂的刺激是大多数人的行为偏好,这也是生态演化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维持身心进步和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调查表明,经常暴露于同一环境中或者总是受同样的刺激,人的知觉会变得迟钝和呆滞,甚至会从厌烦刺激发展到厌烦整个环境。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这也是人希望对环境进行探索的渴望,人希望通过探索获得更多的信息和体验,同时满足其从中表现自我的欲望。
3。1。3 人活动的目的性的提出与界定
zhuyi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人性实质上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作为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动物所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指人在同自然、社会和自己本身三种关系中,作为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有意识的存在物所表现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人性的系统结构,完整的表征了作为整体存在的人。
(1)本能活动的自然合目的性与自在之我
作为自然存在物人们的活动符合自然的合目的性活动规律,表现为人的生命自组织活动。
(2)生产劳动的功利性目的与自为之我
仅仅依靠自然合目的性的本能活动,人在自然界是难以生存的。人在自然界生存,为了生活,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吃和穿住所需要的资料。因此,生产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劳动创造了人”。
(3)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目的与自由之我
与谋生为功利性目的的生产劳动使人与动物的生存活动区别开来,但人的存在不仅仅是生存活着,生产劳动还只是人生存活着的手段,由生产劳动的功利性的目的发展到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目的才是人生活的根本目的,这根源于人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动性质,根源于人的精神自由本性。
3。2 滨水空间的行为方式分析
扬·盖尔在其著作《交往与空间》中将人的行为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包括那些多少有点不由自主的活动。很少受物质构成的影响的活动。1这一类型的活动大多与步行有关;自发性活动一般指人们愿意参与的,并且时间和地点都允许的情况下发生的活动。当环境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这类活动就会频繁的发生[13]。 基于人的行为的城市滨水步行空间研究(5):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90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