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乳化剂的量单因素实验结果 14
3.1.2 芯壁比作单因素实验结果 16
3.1.3 均质速度作单因素实验结果 18
3.2 聚酯类防晒剂微胶囊应用效果 20
3.2.1 电镜图 20
3.2.2 SPF值 20
3.2.3 显微镜图 21
4 结论 23
5 展望 24
致谢 25
参考文献 25
1 绪论
1.1 微胶囊技术现状简介
当前,微胶囊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微胶囊技术就已开始兴起。最先应用微胶囊的技术的公司为大西洋海岸渔业公司所,其开发了鱼肝油-明胶微胶囊技术。此后,微胶囊技术逐步兴起,微胶囊生产工艺类型与微胶囊产品类型逐步增多。当前,微胶囊技术在生物领域的应用变得更为广泛。如应用在动植物细胞、微生物方面。此外,还可以将其应用在生物活性物质的固化领域[1]。
微胶囊外形类似于一种小型的囊泡结构,粒径处在毫米与微米级间,外观较为透明,属于一种双层结构。对于它的内部结构,外层属于一种半透膜,内部分布着液体内核。制备此种微胶囊的材料大多为天然或人工合成的一种的高分子材料。以上述材料为基础,构建一种包含聚合物壁壳的包裹物。微胶囊作为一种包含聚合物壁壳的囊状物质。可将一些物质微粒等包裹在内。对于囊壁而言,它的质地较为牢固,可将其看作一种薄膜材料。在实现微胶囊化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将物料进行细化,此后以细料作为中心,这样聚合物成膜材料就会向上沉积与涂层。此后,就实现了微胶囊化。其中,所包裹的物料称作芯材,外部的囊壁称作壁材。微胶囊材料可以包裹固体粉末或液体材料。一些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微胶囊还可以包裹气体。同时,对所包裹材料的亲水与疏水性没有较大的限制。在选择壁材时,需要结合所包裹材料的物理性质与应用范围进行选择。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应用一些天然或人工的高分子材料[2-4]。
微胶囊化可以优化所包裹物质的基本性质。例如,可以使物质具体更高的稳定性与良好的溶解性。此外,物质本身所具有的毒性也会进一步降低。包裹物质的耐久性、光敏性也会进一步完善。对于微胶囊包裹的药物而言,它可以使药物在体内具有良好的靶向性;由此可以看出,微胶囊化自身的优势较多,可将其应用在医药、农业、食品等多个行业[5-7]。
1.2 微胶囊的制备技术——乳液聚合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较多。可将其分为三个类型,即物理制备方法、化学制备方法、物化制备方法。化学制备方法又有溶液聚合,乳液聚合、本体聚合等。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科学家第一个应用了乳液聚合方法来制备丁苯橡胶。此后,此种方法得到了不断的拓展,乳液聚合属于自由基发生聚合反应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以此作为基础,大部分烯烃与二烯烃发生聚合反应,得到大分子物质。当前,乳液聚合已成为高分子材料加工行业中应用的重要方法。比如,可使用此种方法来生产涂料、胶黏剂等化学材料。此外,在合成高分子医用材料、功能聚合物微球等反面都应用了此种生产方法[8-10]。
1.2.1 乳液聚合组分
通过乳化剂的添加使得聚合物单体和水形成乳状液,并且在引发剂的作用下,通过温度条件的控制而引发单体产生聚合反应,而这被称之为乳液聚合。其中主要包括水、单体、乳化剂与引发剂这四个部分。
在乳液聚合体系中,单体是其中基础性的构成部分。单体的类型对最终形成乳液聚合物的化学与物理性质具有一定的影响。而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力学性能、粘附性、透气性等。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发生自由基加成反应的单体,都可以采用乳液聚合物得到相应的聚合物。在发生聚合的过程中,需要控制单体的用量,其范围可控制在45%左右 [11-12]。与单体相比,乳化剂也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发生反应的过程中,乳化剂能够将单体变为一个个细小的单体珠滴,在水面进行吸附,这样就可以存储更多的单体[13]。在乳液聚合体系中,引发剂也是其中较为关键组成部分。所选择的引发剂将会对聚合反应的速度、产量等带来一定的影响。在乳液聚合反应中,通常应用水溶性的引发剂。引发剂的温度与主要构成成分等也会影响乳液聚合反应[14,15]。任意一个乳液聚合过程都会包括分散介质。如果成为分散介质,就需要满足以满足以下优尔种条件:第一,分散介质具有溶解引发剂与乳化剂的能力。第二,乳化剂分子在溶解的过程中,能相互聚合,这样就形成胶束。同时,乳化剂的加入也可以文持胶束的基本形态。第三,要具备微溶或不溶性单体。第四,在发生自由基聚合反应时,不会出现抑制聚合反应的现象。第五,分散介质应保持低粘度,这样就能够在体系进行快速导热。第优尔,聚合反应对压力与温度的要求相对较低[16]。大部分情况都会将水作为分散介质。 聚酯类防晒剂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化妆品中的运用(2):http://www.youerw.com/huaxue/lunwen_29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