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产业融合背景下人才需求及高校培养策略探析【6085字】

时间:2023-02-04 09:05来源:毕业论文
产业融合背景下人才需求及高校培养策略探析【6085字】

产业融合背景下人才需求及高校培养策略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13


产业融合背景下人才需求及高校培养策略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133-03

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知识。信息。人才等资源的流动加快,推动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不断涌现,技术转移以及技术更新的速论文网度越来越快,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出来。产业融合已是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是提高产业生产率与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在这样的产业融合背景下,高校如何解决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如何使培养的人才适应并满足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从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当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入手。

一。产业融合的概念和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

(一)产业融合的概念

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初是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20世纪70年代,通信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的革新与迅猛发展,推动广播。电视。邮政。报刊。通信等传媒之间的相互融合,产业融合发展初步呈现。20世纪90年代起,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革新和个人电脑的快速普及带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从而进一步推进了电视。广告。出版。教育等产业之间的融合。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然来临,产业融合已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它是建立在科技不断发展。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GM。它导致了产业人才需求的深刻变化。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随之进行适应性和战略性的调整。

(二)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

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一般来说有三种: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和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

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是指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他产业渗透。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如现代网络技术向传统商业渗透。融合,形成电子商务,向传统运输业渗透而产生现代物流业等等。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不断渗透融合,加速了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促使传统产业不断推出新品种。新产品。新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设备现代化。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成为提升和引领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利于提升传统产业及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

产业间的延伸融合是指通过产业间的延伸和互补而实现的融合。这类融合往往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值以及更强的产品竞争力,进而形成更具发展潜力的延伸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它更多地发生在高科技产业的产业链自然延伸的部分,常常表现为第三产业服务业向与之相关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延伸和渗透,如金融法律。广告。运输等相关服务业向工业生产的前期研究。中期设计和后期的信息反馈过程展开全方位的渗透融合。从现代企业的发展来看,无论是金融。法律。产品研发。设计。技术创新,还是企业管理。培训。客户服务。贮存。运输。批发。广告等,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的作用和参与度日趋加大,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产业体系。

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是指密切相关的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产生的重组与融合。这种重组融合大多以信息技术为纽带,在产业内部的产业链上下游产业间进行,融合后产生的新产品具有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特点,如智能手机。网络电视以及集畜牧。养殖。种植。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农庄等等。通过重组融合而产生的这些产品或服务已不同于原来的产品或服务,成为更符合时代特色和民众需求的新产品或新服务。

二。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分析

(一)高新技术人才

高技术和新技术合称高新技术。高技术是指通过综合科学研究得出的当代最先进的前沿尖端技术,一般不受地域的限制;新技术是指在原有技术基础上经过改进革新,具有在一定时间和地域内填补技术空白的技术或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初次出现的技术。新技术不一定是高技术,但高技术必定是新技术。高新技术人才是指从事高技术或新技术的研发。生产和应用的人才,他们具有明显的高层次性。专业技术性。创新性等潜能。要想培育和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融合既然是由高技术和新技术所引起的,要想促进产业融合的发展,就必须培养一大批精通新技术的专门人才。信息时代高新技术企业的大量出现,这对高技术人才也有较大的需求。高新技术人才是推动产业融合与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现产业融合的核心要素。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积极适应并满足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培养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要的高新技术人才。

(二)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型。全面型人才。其主要特征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用能力强。素质全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够在不同专业或学科领域内汲取知识和技能,知识的广泛性和技能的多样性使其能良好地运用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1世纪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社会空间,但传统产业不会就此全部消失,也有其生存发展的空间。事实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都能在未来市场中找寻到自己的份额,两者的市场占有率不是截然分割,而是整体化的互补性发展。从调整。优化到升级。融合,这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产业融合的这种发展趋势意味着未来市场对跨行业复合型人才的更多需求。产业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或者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和服务方式,促使产品与服务结构升级,或者取代了某些传统技术。产品或服务,在客观上提高了消费者的需求层次。这种变化使得企业市场进一步扩大。业务进一步增多,带来了更多的新的综合型就业岗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三)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一般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优秀人才。技术创新是技术融合。产业融合的先决性条件及根本性保障,只有更多地启用创新型人才,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才能适应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实现传统产业的快速更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更快发展。如果某个产业中缺乏创新型人才,就会失去技术融合与技术改革创新的实施主体,从而阻碍产业效率的提高,阻碍产业融合的发展。

(四)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精神,能够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具备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竞争所必需的较好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应变能力,拥有国际认可度高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应用型人才。当今时代,产业创新不再是区域内封闭的,而是开放多元的,与其他地区和全球产业价值体系相融合的,创新要素跨区域在全球流动,这已成为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新走势。因此,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同时以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为双向立足点和出发点,不仅在国内经营发展,还要探索性地创办国际性产业或国际企业,加强与一流跨国公司的合作,吸引其资金和先进技术,在中国开设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管理中心,使传统产业借势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引领传统产业,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提升的产业格局,推进产业发展,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的产业价值链。在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将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有机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开放时代,国际化人才必然成为能满足市场需求的热门人才。

(五)高适应性人才

随着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价值链的提升,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发展,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发展,生产普通零部件到关键核心部件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产业升级模式创新,国际社会已经进入了以高新科技为竞争焦点的新阶段。产业融合会使市场结构发生更复杂的变化,市场容量的有限性和各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动向结合起来,就会造成生产的相对集中和企业数目的相对减少,促使市场结构在企业竞争合作关系的变化中不断趋于合理化。产业融合必然要通过产业。企业组织之间新联系的建立与实现而改变竞争的范围,促进更大范围的竞争。当产业融合使市场从垄断竞争向完全竞争转变,经济效率将大幅度地提高。在这样竞争激烈又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会学习。擅合作。能抗压的高适应性人才显然更受企业的欢迎。

三。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

(一)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不匹配的原因分析

十多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已从2000年的98万人扩大到2015年的749万人,高等教育已然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在人才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突显出来。从根本上讲,大学生就业难是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不匹配的原因造成的。近年来,很多高校招生规模在扩大,而教学质量却有滑坡趋势。具体表现为: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往往固守传统的人才观,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人才需求不匹配;在专业设置上,沿袭多年的传统,理工分得过清,专业分得过细,学生的业务口径相对较窄,没有跟上产业前进的步伐;课程体系过分学科本位,强调系统性,忽视综合性,课程内容沿袭几代一贯制“,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科技的成果往往不能及时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新学科和交叉学科较难体现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培养的学生很少接触或了解现代科技的前沿领域,知识结构不够合理,起点较低,信息量少;而教育教学方式相对陈旧,偏重知识传授,能力素质的培养不足,不利于培养创造性;理工科学生文史哲知识基础较薄,而文科学生缺乏自然科学知识;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的实践训练比较少,适应能力弱,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平台单一,校内与校外资源未能合理化运用。

高校只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培养出的人才适应于产业融合过程中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的毕业生才能在社会上各尽其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同时也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事业提供良好的人才支持。

(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

1。更新大学教育理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人才培养方向。规格。培养特征与方案的有机结合,既与学生个人成才多样化的要求相适应,又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不少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出现矛盾性的游离,一方面难以摆脱精英主义理念的束缚,盲目向高层次“发展,另一方面却又力图服务于区域经济,出现功利性评价导向,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与偏差。不同类型的大学应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尤其地方应用型大学应依据产业需求,从人才培养的学术化定位转向社会化定位,强化人才的可雇佣性“。应从适应市场着眼,招生多渠道,办学多形式,培养多模式,经费多渠道,学位多类型,依据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开发新专业,更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一方面通过教学学术的强化与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实现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依据产业需求,开发新专业,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根据学校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更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注重产业融合带来的变化和需求,除注重专业课程群的建设之外,还注重文化基础课程群。教学实践课程群以及职业技能课程群的整体设计与建设,并以这四大课程群的建设为支撑点,形成系统强和实践性强的科学课程体系。同时推进课程。教材。教学与师资协同创新建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现教师的通力合作,将最新教科研成果应用到课程与教材建设中,不断积累和完善,分层分向抓好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国际化人才等多种类型人才。

3。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分向培养,协同创新

产业融合背景下,为使高校人才培养进一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惯例接轨,应积极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如可采用协同教学方式,由多名不同领域。不同学缘。具有不同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依据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合作进行教学活动,通过互动讨论。职业情景模拟。项目驱动等方式进行教学,强化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丰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中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要实现不同学科领域的协同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协同教学。另外,高校还应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联盟,推进高校与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对学生进行高水平的职业能力训练与培养,创造高新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等多种人才的培养环境。4。建立开放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平台

一是构建有效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培养平台。关键要素有弹性学制。双学位双专业机制。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等等。从长远考虑,应以学生为本,尊重其专业。课程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在学科内任选专业方向,拓宽学生的专业面。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应积极推进并深化学分制。主辅修制和本科导师制的改革,打破传统的硬性“专业学习对学生形成的种种束缚,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他们走向社会提供良好的保证。

二是建立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多元联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团队平台。采用引培并举“的方针,不断拓宽教师的引进方式与渠道,实现教师来源的多元化。大胆引进不同领域。不同学缘的领军人才和国际先进师资力量,将政府机构。企业。研究院等有实践经验与人才培养意愿的精英引入高校,实现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三是建立实体性国际化教育发展联盟的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应当结合专业特点。学科特点,建立以课堂实践活动。社会调查活动。企业考察活动。见习实习活动以及海外实践活动等环节为基本链条的实体化。国际化的能力训练平台,以构建从课内外走向校内外,乃至走向海内外的教育发展联盟。打通课内外,将课内职业训练与课外职业实践相结合;打通校内外,从校内实训走向社会实践,从校内专业学习走向社会调查。访谈。职场锻炼等;打通海内外,从国内见习。实习到海外实习基地。联合办学单位。相关企业见习实习,国内。国外相近课程可置换,互认学分,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国际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并逐步建立和发展国际化的人际网络。

四是构建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平台。对于整体条件好。学科上有明显优势。管理工作比较健全的高校,可发挥实验室。研究所。科研实训中心的作用,构建高层次专门人才培训平台。充分发挥科研优势,依据产业融合的各类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师生利用科技研究所。实验室。科研实训中心先进的测试。实验。检验。计量手段及科研成果,开展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通过这些科学研究,培训高层次专门人才,解决产业融合与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是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它要打破壁垒,打破校内学科专业之间的,甚至是校与校。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多方力量协调合作,资源共享。理念是先导,课程是基础,实践是保证,平台构建是核心,多方配合是关键,不仅要在构建中创新,更要在创新中构建。改革创新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建立有利于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国际化人才。高适应性人才的机制,才能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产业融合需求的人才。

产业融合背景下人才需求及高校培养策略探析

产业融合背景下人才需求及高校培养策略探析【6085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313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