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8)06-0006-02
根据相关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论文网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脱离劳动人民的生产方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包括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在自然环境与历史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各个群体在运用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创新。于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劳动人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有了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更加促进了文化的多元特性,使文化在发展中变得更加丰富。
目前由于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日益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迫于生计以及各种条件的制约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象征着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民族瑰宝正一点点被经济社会吞噬,而同时现代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兴趣已不复从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受到了空前的考验。
在探索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中,人们渐渐将视角转向高校群体,高校在传承与保护中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高校可以通过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搜集。分类整理。修缮各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完善相关的研究资料;其次高校可以通过开设非遗“相关课程,培育具有高素质的教育团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高校具有广大的学生群体,教师向学生传授非遗“相关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非遗“知识,并对其加以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传承与保护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在保护与传承中,我们要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的方面非常广泛,所以要吸纳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鼓励社会各行各业人士加入保护与传承非遗“的行列之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教育相联系,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与创新型传承的有效途径。这不仅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身上担负的责任与使命。
高校是汇集高素质人才创新思维与深刻思想的知识交流平台,身为炎黄子孙,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通过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更好地了解古代贤人的思想精神,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是民族民间文化进入主流教育的新阶段,是古代先人生命与智慧的延续,是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民族团结的有效手段。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推崇西方文化,过西方节日,向往西方世界的生活。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在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也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中国人民对于自身文化的不自信。之所以对中华文化失去信心,主要是由于有些传统文化墨守成规,在当今时代缺乏新意,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以及有些传统文化过于烦琐,不能够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不管是哪种情况,文化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就会逐渐消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相结合,使学生在了解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与博大精深,从而自发地去了解更丰富。更深刻的传统文化。在了解中传承,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途径。
高校开展非遗“相关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能够塑造人格,同时也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强高校教育势在必行。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的途径
各地高校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时,不能盲目地引进与学习,要针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生活方式,开展相关课程。不仅立足于课本知识中,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更好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智慧与魅力。这部分我将通过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例来分析如何将非遗“与高效课堂相结合,从而达到传承与保护的目的。
(一)强大的师资力量是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教学,首先需要加强相应的师资力量。高校是高素质人才集聚的场所,学生思想需要专业的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时,可以聘请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并进行授课,现场讲授或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及老师真实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同时可以和研究人员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了解其发展历程,以及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二度创新。
不同专业的教师虽然没有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但也可以尝试在各自不同的专业课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能够增强专业课的趣味性。比如,在音乐专业上,教师可以讲授一些民族音乐种类,像蒙古族长调民歌。梅州客家山歌。羌笛演奏。辽宁鼓乐。江南丝竹。土家族打溜子等有趣的民歌及演奏,让学生研究不同民乐之间的异同点,以及发声方法。?L此以往,使学生无形之中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比如在体育舞蹈专业上,教师可以在现代类型舞蹈中加入民族舞元素,为学生展示秧歌。狮舞。花鼓灯。安塞腰鼓。土家族摆手舞等各具风格的民族舞蹈,充分展现民族舞蹈中蕴含的文化底蕴。(二)开设相关课程是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途径
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方法就是进行课堂教学,高校可以在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外开展一系列选修课,或者各种形式的讲座,吸引学生参与其中。相关院系可以结合各自专业的特点,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教学上的创新。同时根据地方特点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包括社会学。民俗学等,运用图片。影视。多媒体。广播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开设传统戏剧的相关选修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昆曲。川剧。秦腔。豫剧。河北梆子。京剧多种类型的戏剧形式,使学生了解戏剧的发声方式。唱腔;同时让学生观看图片,了解不同剧种的服饰。妆容。戏剧姿态,以及不同角色的扮相。通过这种形式的课程,可以陶冶情操,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社团活动是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动力量
开展非遗“进校园的社团文化活动,是传承与保护非遗“的重要形式。由学生自发组织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团,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吸引更多大学生的加入。社团内定期举办创新性的社团活动,学生亲身体验,通过手工制作等形式参与其中。比如成立中华民俗社团,第一步可以请教专业人士进行指导,教会学生制作剪纸。皮影。提线木偶等?H具民族风格的工艺品;第二步学生在制作熟练的情况下,对这些工艺进行创新,添加现代化元素,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同时还要思考如何将这些独具风格的工艺运用到生活中,着重考虑它的实用性问题,这样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最后将制作完成的各种工艺品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开设培训课,鼓励大家学习民族工艺的制作。还可以邀请民间艺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进校园,为大家展示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组织非遗知识竞赛,请专业人士担任评委。通过一系列社团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创建全民拥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环境。
(四)合理利用图书馆是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举措
图书馆在传承与保护非遗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丰富资源信息的优势。首先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藏书,并且还会保存珍贵的文献,这些都对非遗的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报告厅。展览厅等场所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最重要的是,图书馆可以利用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方便数据的使用和分享,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为非遗项目的研究提供极大的便利。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交流分享的平台,要与文化馆。科技馆。展览馆等加强合作,共同努力,通过多种渠道,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当今时代,大学生越来越追捧快餐式信息,喜欢碎片化阅读,而不能静下心来钻研一些枯燥的文化知识,这对于非遗的研究来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底蕴深厚,需要相关的研究人员潜心研究,将非遗相关内容以最完整的面貌呈现给大家。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公众意识中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关的专业人士,大学生对于保护非遗的意识淡薄,所以在融入高校的过程中,会有一定难度。在推进非遗进校园时,一定要进行多种渠道的宣传,尽可能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趣味性,这样更便于大学生群体接受。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茬高校的传承与保护【3581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3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