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共同体感觉的培育与國家认同教育的可能路径【9304字】

时间:2023-04-16 08:10来源:毕业论文
共同体感觉的培育与國家认同教育的可能路径【9304字】

共同体感觉的培育与国家认同教育的可能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17)03-002


共同体感觉的培育与国家认同教育的可能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17)03-0026-06

一个人只要生下来就有一个国家“的认同,他的身体。情感和精神受到共同拥有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滋养和形塑,这种国家?J同把每个人的存在论文网都固着在某些共同的特征和共通的感觉上,使之在国家共同体中获得基本的安全感。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颁布,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把学生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国家认同是实现社会参与的一个主要内容,因此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成为今日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然而当前国家认同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学生对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等缺乏理性的认知,对国家公共事务缺乏合理的判断和积极的参与意识,由此导致学生在国民身份认同上呈现出高情感认同与相对低的理智评价的矛盾性“[1]。面对国家认同教育这一老问题,我们必须用新的眼光来寻找一些新的答案。

一。共同体感觉的丧失:国家认同教育的价值困境

当前国家认同教育虽然没有专门的课程,但是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渗透在语文。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等各学科的教学目标中。而且,学校教育以集体主义作为价值引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这对于培育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维护国家的公共利益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一方面,灌输式的国家认同教育使学生机械地记忆有关国家的各种知识,抑制了学生的思考活动,使学生对政治共同体缺乏理性的认知;另一方面,精致的利己主义“教育使学生在私己性欲望的满足中丧失了公共的视野,使学生无法在国家这一共享的视域中形成有意义的共同性“。这两种教育实践所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共同体感觉的丧失,使当前的国家认同教育陷入价值困境之中。

1。灌输式的国家认同教育及其后果

当下,知识取向的国家认同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灌输,具体表现为教师讲解有关国家的各种知识,学生只能接受。输入并存储所讲解的内容。尽管国家认同感的养成首先需要对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体制与制度运行。政治价值观等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通过灌输的方式使学生机械地记忆有关国家的各种知识并不能建构一种真实的。合理的国家认同感。首先,灌输式国家认同教育消除思考,学生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容易使学生的心智陷入僵化状态,因此对政治共同体中的制度运行和价值规范等缺乏理性的认知。其次,灌输式国家认同教育抵制对话,阻碍了师生之间的可交流性,容易使学生的心智陷入封闭状态,因此无法为国家认同提供他者立场和公共视野。总之,隐含在灌输式国家认同教育背后的是个人与国家可以分离的假设,它使个人被动地。不加思考地接收有关国家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并不存在于个人的内部“,因此并不能使个人感到置身于国家之中,更不能使个人和国家有一种命运共同体的预感和意向。

2。精致的利己主义“教育及其后果

弥漫在现代社会的个人主义思想和功利主义倾向使教育沦为个体私己性欲望满足的工具,主要表现为学生凭借知识的占有来谋求个人的一己发展。尽管通过教育满足学生个人利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过分强调个人的自我实现很容易使学生陷入唯我主义“的困境,变成一个孤独。自私自利。精于计算的人。这种以自我成功为焦点的教育取向使得学校教育越来越容易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教育,它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素质很高。聪明,但他们的思考和生活所及的范围更多是个人利益“,因为他们从小所眺望的不过是在学业的阶梯上通往更高更好学校的门扉,而不是如何把自我置于与周遭他人的关系之中,置于时代与社会的大背景之中“[2]。换言之,精致的利己主义“教育助长了学生对自我实现的纯个人的理解,使学生的心智无法朝向那些来自自身之外的他人。社会和国家,因此个人与各类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脆弱。寻求生活中的意义。试图有意义地定义自己的行为者,必须存在于一个有关重要问题的视野之中。“[3]这意味着自我的身份认同在根本上依赖于个人与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仅仅在私人层面关注自我成功的教育模式使学生丧失了国家共同体这一重要的依托和共享的视野,因此缺乏公共的视野去关心他人。社会和国家。在此意义上,精致的利己主义“教育撬动了国家认同教育这座大厦的基石,它使学生与各类共同体之间只有极少的联系,即使他以公民身份进入到国家共同体中,其本质也是纯粹工具性的。

总之,灌输式国家认同教育和精致的利己主义“教育使当前国家认同教育陷入双重困境之中。它强调知识的占有而非心智的启蒙,关注个人利益而非公共之善,因此无法为学生提供一种健全的共同体感觉来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和应对公共事务的挑战。共同体感觉的丧失是国家认同危机的一个确切标志,它使个体异化为一个原子式的个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思考和判断,遗忘了人与人的可交流性,从而切断了个体与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撼动了国家认同教育的价值基础。共同体感觉作为公民审慎智慧的原则,或许可以帮助当前的国家认同教育走出这种价值困境。那么,何谓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何以作为国家认同教育的价值基础?一种本真性的国家认同教育何以可能?

二。共同体感觉:国家认同教育的价值基础国家认同是‘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灵性活动“[4]。这意味着国家认同教育并不是告诉学生有关国家的各种知识,而是通过培育学生的心智能力来建构一种积极主动的国家认同感。共同体感觉作为公民学和伦理学的重要概念,它是一种对合理事物和公共福利感知的心智能力,从而引导我们对置身于其中的某个共同体中的价值规范和公共事务等做出理性判断,从而实现人与人的共同生活。因此,共同体感觉是促进合理国家认同的价值基础,它使我们超越一己之私去认识和理解我们所依附的政治共同体,并尽最大的努力去寻找国家认同之路。

1。共同体感觉的内涵

共同体感觉“一词是阿伦特在理解和阐释康德的共通感“概念时引申出的一个术语。一般而言,人有五种感觉,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其中前三种感觉使我们每个人都能直接。清楚地认识外部世界,而嗅觉和味觉带来的是私人化的。不可交流的内在感受,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共同的感觉来综合人类的这五种感觉,并且超越后两种私人感觉来做出判断。通过这种共通感,我??和我们单个的五官才能适应并融入一个对我们所有人来说共同的世界,并且凭借它的帮助,我们才能在这个共同世界中活动“[5]。此,共通感具有人文主义和政治的意义,它是一种对共同福利的感觉,但也是一种对共同体或社会。自然情感。人性。友善品质的爱“[6]。阿伦特从人的复数这一境况出发,强调人是作为一个共同体的成员而生活在人们之间,并认为共通感作为一种社群性感觉能有效地帮助个体融入到共同体之中,因此她重申了共通感“的政治意义,并在康德政治哲学讲稿中把commonsense转变成communitysense,即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感觉是一种健全的心智能力,它使我们超越私人的感觉并作为某个共同体的成员来下判断。首先,共同体感觉的目的在于引导个体在共同体中做出正确判断。维柯指出,人类的这种共同感觉是一整个阶段。一整个人民集体。一整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所共有的不假思索的判断“[7],它使共同体的每个成员获得一个共同的真理基础,从而为我们提供在共同体中处理公共事务的判断能力。其次,共同体感觉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强调私己性的超越,并通过他者立场和人类理性来修正自己的判断。正如康德所言,共同体感觉也就是一种评判能力的理念,这种评判能力在自己的反思中(先天地)考虑到每个别人在思维中的表象方式,以便把自己的判断仿佛依凭着全部人类理性,并由此避开那将会从主观私人条件中对判断产生不利影响的幻觉,这些私人条件有可能会被轻易看作是客观的“[8]。总之,共同体感觉作为一种专属人类的附加感觉,它通过反思活动启蒙和扩展了人的心智,使其在共同体中为自己定位方向。

2。共同体感觉对国家认同教育的作用

国家认同作为一种心灵性活动,它主要通过个人的反省思考获得对国家的理性认知,从而克服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客观伦理秩序之差别来建立认同关系。严格地说,我们无法凭借外在的强制,或依靠宣传和说教来获得国家认同,而是从自己的心智中获得证据来确认自己的国家认同,并使自己作为政治共同体中的一个成员来对国家制度和公共事务等做出判断。实际上,任何一个人,总是作为某一共同体的一个成员,并且是在自己的‘共同体感觉’(communitysense)――也即sensuscommunis――的引导下来作判断的“[9]。此,共同体感觉作为一种国家公民的共同品性,它不仅是一付医治唯我主义“的良药,而且也包含着一种实现合理的国家认同教育的价值基础。

共同体感觉有两个基本的特征,即个体的去私人化和人与人的可交流性,它为每一个个体从私人“提升为国家公民提供了可能。首先,共同体感觉是相对于私人感觉而言的,它使我们每个人都不固守于私己性的感受,而是国家的公共福祉而下判断。因此,共同体感觉是对自我中心的舍弃和超越,它使人的心灵保持一种公共和开放的精神状态,以此来面对共同体生活的需要。在现实社会,一种合理的国家认同意味着个体不把一切归于自身的功利,而是以一种公共和开放的心态去思考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规范等,由此在伦理生活和政治生活中获得方向感。因此,在国家认同教育中我们要通过心智的扩展充分地开启学生的公共视野,使学生站在他人或国家的立场上来思考和判断。其次,共同体感觉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基础,它使个人的感觉和他人的感觉的一致性得以确认,因此发展和培养了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价值共性,提供了个体建构国家认同的基本脉络。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是对话性的。我们能够理解自己并获得自我身份认同,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而实现的,因此国家认同的获得也依赖于人与人的可交流性。在现代社会,国家认同教育的价值基础在于公民可以自由地对国家制度和公共事务进行讨论。这种恰当的公共对话激活了个体的心智,促进了相互理解,并使政治规范内化到公民的意识之中,从而超越了个人和国家的简单二分。

因此,共同体感觉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它作为一种公民的审慎智慧,使其更适于生活在政治共同体中。共同体感觉为国家认同教育提供了价值基础。一方面,它引导人们走出孤独和狭隘的自我,走向政治共同体的公共舞台中,从而使自己超越自我中心来获得普遍善的国家理念;另一方面,它使个体在与其他共同体成员的对话和意见交换中激发了公民潜在的道德和理智能力,从而不会把国家视为与我无关或异化于己的共同体,并将在公共交往中彰显公民的政治理性和实践判断,进一步确认个人和国家的认同关系。

三。共同体感觉的培育:国家认同教育的价值内涵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每一个人都是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来感知同一个国家,但是共同体感觉却能为每个人提供一致的对此国家的认同,并且使国家这一想象的共同体真实地存在于我的世界中。因此,国家认同教育的根本旨趣乃是超越作为单纯国家知识的记忆,引导学生在思考活动中促进心智能力的健全发展,并在共同体感觉的培育中实现个人在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中存在的意义感和现实性。共同体感觉的培育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这种思考活动包括三个层面:(1)自己思维;(2)在每个别人的地位上思维;(3)任何时候都与自己一致地思维。“[8]在此基础上,阿伦特引申出共同体感觉的三大准则,即启蒙的准则。扩展了的心智的准则和一贯性准则。这些准则指向的不是认知,而是意见和判断。因此,国家认同教育不应局限于有关国家的知识,而是深入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政治体制等关系的价值层面,并在共同体感觉的引导下对国家的公共事务做出正确的判断,由此实现一种有价值意义和目的内容的国家认同。1。心智的启蒙:国家认同教育的首要条件

启蒙的准则强调个体通过自己的思考从被动理性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当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仅仅依靠别人的说教和引导,就很容易使自己的心智处于迷信的状态,变得盲目而缺乏理性,而只有通过思考才有可能实现心智的启蒙。思考将人的心智从蒙昧中唤醒,它使人超越知识的限制,追问和理解既定的制度。价值观等,这意味着思考是一种探寻意义的心智活动。在此基础上,思考为国家认同提供了道德哲学的基础,它使我们在对国家制度的理解和公共事务的判断中获得善恶。美丑的德性观。个人在公共事务中的行动既依赖于知识,也依赖于人的思考,但是仅仅接受知识是不够的,而思考使知识被自我所唤醒,从而避免个体对国家理性的被动接受和抽象认知。此,心智的启蒙是国家认同教育的首要条件,它使学生在对国家的政治体制。制度运行。政治价值等内容的思考中提升自己的理解力,使有关国家的记忆变成一种有丰富内涵和价值指向的事实。

2。心智的扩展:国家认同教育的关键所在

心智扩展的准则乃是通过想象力把自己放在其他人的位置上来思考,从而使我们的判断超越个人的狭隘和私欲,实现中立性或不偏不倚。想象力是一种再现的官能,它使不在场的事物变为在场。换言之,尽管他者或共同体并不在场,但是想象力可以将之呈现在自我的心智之中。我越是能够在自己的思想中考虑他人的立场,并因此越是在自己的判断中考虑他人的立场,那么我的判断就越有代表性。“[10]因此,扩展的心智指向人的判断力,它使得我们的判断不是个人的主观幻想和他人的灌输,而是通过想象力使自己站在他人或共同体的立场上来思考,并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基础来实现判断的有效性。一个国家之所以值得我们的认同,是因为我对它所实行的政府体制。制度运作以及它所维护的基本价值有着合理的判断,由此才能产生一种真实的。表里如一的国家认同。因此,心智的扩展是国家认同教育的关键。它通过想象力使学生在自我和他者之间,甚至与更大的共同体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获得一种不偏不倚的公共视野,并通过这个视角来反思国家的政治制度。公共事务等,以此培育合理的国家认同感。

3。心智的成熟:国家认同教育的本质要素

一贯性准则就是与自己保持一致的思考。它的意义在于使我们的判断不是外在的认知,而是内在的理性。首先,人是生活在共同体中的具有复数性的人,因此一种健全的人类理性不是自我孤立的,而是要和他人一起融入共同体“[9]。在此意义上,与自我保持一致并不是一种自我中心,而是把自己看作共同体中的一员。人类的最高理性就是通过对自我欲望的克制走向公共福祉。因此,国家认同教育的目标就是引导超越自我的欲望走向人类共同体之中。其次,我们通过扩展的心灵使自己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和判断,但并不意味着我的判断要遵照他人的判断。我只是把他人考虑在内,最后必然是我和自己保持一致的思考,并听从内心的声音,做出一个理性的判断。因此,我们每个人必须借助自己的努力,在与自己保持一致的思考中找到一个不会与自我矛盾的准则,由此实现人的理性。一个人愿意与自己保持一致是因为你所看见的是一个最好的自己,这正是心智成熟的表现。特?e是在信息化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能非常便捷地接触到各种关于国家形象。国家制度和公共事务的信息。面对纷乱繁杂的公共舆论,我们应当在实践理性的指导下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因此,心智的成熟是国家认同教育的本质要素,它使我们从容而理性地走向国家共同体之中,并在公共事务的奉献中进一步确认自我的身份认同。

四。国家认同教育的可能路径

一直以来,以国家认同为核心的公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偏向于知识的灌输和道德的说教,限制了学生的思考,限制了师生间的对话。此外,精致的利己主义“教育无法引导学生从私己走向公共,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共同体感觉的养成,导致国家认同教育丧失了价值基础。因此,当下的国家认同教育在教学方式上要超越抽象的。书面的政治理论和道德规范,积极培育学生的共同体感觉,从而建构一种真实且合理。深厚而持续的国家认同。

1。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上课,学习教材知识以及可以参阅的资料;第二个层次是参与到思考活动中;第三个层次则是克尔凯郭尔所称为的间接传达[11]。当前国家认同教育在教学方式中以知识记忆为主,缺乏对学生思考活动的指导,因此激发学生的思考是走向理性的国家认同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参考苏格拉底教学法的精神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到思考活动中。首先,教师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或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或两难选择来激发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价值规范等内容进行思考。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心智交流出来,使自己的思考得以公开的运用。思考的公开运用体现了人与人的可交流性,它使我们可以在公共空间中自由地讨论,从而培育一种健全的共同体感觉。因此,国家认同教育作为一种师生的精神交往活动,它强调人与人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在思考活动中分享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对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政治价值的认知和理解,并修正自己的观点,由此而获得一种理性的国家认同感。

讨论是一种有效的国家认同教育方式,它作为价值引导的过程使有关国家的知识更丰富和更深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一般而言,讨论有对话。演讲。辩论等形式,它们使个体的思考活动具有去私人化和可交流性的特征。比如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十课我们维护正义,教师可以围绕什么是正义“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也许可以参考苏格拉底在理想国中的讨论方式:首先苏格拉底提出一个讨论的主题,让格劳孔和阿得曼托斯说出他们的观点,然后苏格拉底通过不断地诘问让讨论者重新阐述正义的概念。在讨论的过程中,格劳孔和阿得曼托斯逐渐形成了更合理和更深刻的正义观。因此,在国家认同教育中,苏格拉底教学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效仿的。它使学生不再机械地记忆国家的基本价值和规范等知识,而是在切己性的思考和讨论中获得一种更为真实。丰富和深刻的国家认同。2。通过叙事想象扩展学生的心智

国家不仅仅是一个实体空间,更是一个在想象中扩展的公共空间。因此,要了解国家的政治体制。制度运作和政治价值等,必须借助于想象力来扩展个体的心智。想象力给某一抽象的概念提供了一个感知的形象,为感性走向知性提供了联结的通道。这意味着想象力的创造需要一个生动而具有情感的话语情境。一个人对自我身份的确认总是具有一种很强的叙事维度,尤其是集体认同提供的是我们所说的剧本:人们用剧本里的叙事来塑造他们的生活计划,讲述他们的生活故事“[12]。比如说关于国家“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国家的地图。国旗。国歌等实体或象征性的形象来感知,但是对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政治价值等的认知则依赖于人的想象力,如让自己站在国家领袖或者国家法律起草者的角度去体悟,从而使自己的生活符合一个更大故事的国家认同意识。

在国家认同教育中,教师可以从自己比较熟悉的文学。诗歌。影视作品中寻找教学资源,凭借生动的叙事想象使学生进入到他者的世界,在心智的扩展中来审视个人和国家的价值原则和伦理立场,从而深化个体对自我和国家的认同。如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关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探讨,在政治价值层面涉及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如何处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问题。如果教师对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艰难时世比较熟悉,或许可以向学生描述艰难时世中的小学生毕周的形象:他冰冷的眼睛“令人心寒,皮肤非常不健康的缺乏自然的色素“,从小养成的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世界观,认为我们整个社会制度建筑在个人利益上。个人利益这说法任何人都听得进。这是我们唯一可以掌握的东西。人性本来就如此。这番道理我从小在学校里就听熟了“[13]。在文学所开启的想象世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毕周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我们的社会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等问题。因此,在国家认同教育中,教师应善于发现文学故事。影视作品中与国家认同有关的教学资源,通过叙事想象使学生站在他人或国家的立场去思考,从而培养对国家的政治价值的丰富理解,由此建构一种合理的国家认同。

3。鼓励学生在公共事务中获得实践理性

在??家认同教育中,我们通过思考。讨论和想象力促进了个体心智的启蒙和扩展,从而使学生对有关国家的理论命题和价值规范获得了理性的认知,也更期待运用理性来指导个人的言说和行动,从而在公共参与中激励心智的成熟。在政治共同体中,言说和行动作为一种对公共事务的价值关怀,它以德性的思考为基础,并通过公共参与来实现自我的卓越。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身处何地,一般都是通过言说和行动来表明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因此,国家认同教育应超越课堂的局限,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社区和国家的公共事务,积极引导学生在言说和行动所开启的公共生活中培育个体的实践理性,使学生获得一种健全的心智能力。

在现代社会,尽管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国家的公共事务中,但是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爱国情操使个人与国家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在国家认同教育中,爱国主义情操使个人和国家之间获得了一种强烈的情感依附,但是一种合理的爱国主义依赖于个人对国家的理性认知。在公共生活中,这种理性认知使我们的言说不空洞,行动不粗暴,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理性。1945年,南开中学的几位十四五岁的中学生在国难时期创办健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公民爱国的范例。当张伯苓校长严正表态敌人当真来,南开只能与大重庆同存同亡“时,南开中学几个小毛头“决定编辑一个壁报,并取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之意,以健“为名,呼唤一切为了反攻“。一切为了胜利“[14]。健报不像其他的壁报侧重校内新闻,而是侧重国家时事。比如:虽未点出具体姓氏,读者尽知系指孔祥熙氏及其姻亲的如此‘专讯’:三亿美金究竟谁人所有?请问何时才能还之于民?;又如:将‘当汉奸杀无赦’的口号改为大汉奸!杀呒?赦!的标题,报道‘严惩汉奸声中,巨奸周逆佛海由沪飞渝,现寓本市某处’的新闻。“[14]这些新闻都是他们通过与资深职业报人接触,从侧面了解近期那些已被检扣或暂时未能发表的报道,然后自己整理再发表在健报上。与此同时,他们还会自己去跑新闻,甚至登门采访了曾任驻苏大使的邵力子。时任中央宣传部长的陆定一和民主同盟中央宣传部长罗隆基,报道了全国人民都关心的中苏问题。在国难时期,这些青少年们以创办健报的方式使自己作为国家共同体中的一员而理性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在这种实际的公民训练中生成了一种合理的国家认同,他们成年后都在海内外各展所长,深爱着并有所回馈自己的祖国。因此,国家认同教育不是在学校里传授某种知识或灌输某种感情,而是引导一种有价值意义和目的内容的国家认同,并通过公共参与的行为体现这种认同,使学生在国家认同的言行一致中实现自我的卓越。

在人类的事务中,对国家的认同总是充满着强烈的感情,但是国家认同的建构需要一个冷静下来“的阶段,需要我们通过思考来去除个人偏见,提升理性认知,并求诸于共同体感觉来实现国家认同教育的价值内涵。从国家认同的本质而言,共同体感觉的丧失不仅仅是教育的失误,还是与生俱来的人我之分情结的缘故,因此最根本的议题仍然是如何以更人性的方式处理人类的事务。我们深信,人们终将理性和希望来建构一种共同的内在感觉,并以此获得一种更真实。更有意义的共同体生活,引领个人和国家走向一种信任和自我价值感的认同关系。

共同体感觉的培育与国家认同教育的可能路径

共同体感觉的培育与國家认同教育的可能路径【9304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6002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