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探悉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262-02
现代社会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人们却似乎羞言功利。反应在教育理论的探索上,一味的认为教育是神圣和崇高的职业,功利这个充满了铜臭味的论文网名词应尽快地从教育的词典里剔出;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领域,却极为相信教育改变人命运的能力,把教育当成改变贫穷。改变地位。带来收入的工具,紧紧着眼于教育的改变个人经济地位的价值,着眼于教育所带来的物质利益。我们认为,这种理论与现实的脱节“,不是实践逃脱了理论的预见,而是理论本省有一定的问题。我们认为是一般的教育从业者对功利主义教育的认识出现偏差导致的。在这里,笔者期望通过对斯宾塞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论述,来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什么是功利?什么是功利主义?
最早使用功利主义一词的是英国哲学家边沁。他认为,道德就是追求快乐,而快乐的根源则在于利益的满足,利益。功利是人们行为的唯一目的和标准,是人类幸福的基础。[1]所以,功利在边沁那里,功利并不是功名利禄,功利主义并不是追求功名利禄的最大化。而是基以他对人本性的认识,认为人们做事情的出发点和原始动机。
在此之后,密尔对边沁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他认为:所谓功利,是指一种外物给当事者求福避祸的那种特性。由于这种特性,该外物就趋于产生福祉。利益。快乐。善或幸福。如果当事者是个人,那么就以个人幸福为标准;如果当事者是政府,则以社会幸福为标准。社会利益就是组成社会单个成员的利益之总和。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最高的功利原则。
在这之后,贝莱特在1959年又对行动功利主义和准则功利主义进行了区分。他认为,行为功利主义就是仅仅追求最后的社会福利。在当代新古典经济学语境里,表达为社会效用的最大化。而准则功利主义必须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寻求在各种社会环境下都能导向有道德的结果的行为准则。第二阶段再是定义在这个行为准则下个体正当的社会行为[2]。
由此可见,功利主义是一个比较规范的哲学体系,现代人对这些概念的认识不清,直接导致了在教育理论中对它的排斥,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功利主义思考问题的着眼点:幸福最大化
归结一下功利主义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其如何深化。演绎,最终其着眼点就在于幸福的最大化上,这是功利主义最直接和最简单的表述。这里有两个问题:1。什么是幸福?2。要追求最大化,会不会造成追求结果而不择手段呢?
幸福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体验而存在的,它存在于主体的认识之中,很难有统一的标准,每个人幸福的体验又不同。幸福感不仅每个人不一样,不同的时代也不一样,实现幸福的方式又有不同。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幸福的探求,不妨碍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幸福首先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感受,它不是外界强加上的,是一种由内而发的感情。所以,要问什么是学生的幸福,不是教师说了算的。反映在教育上,我们应该从学生出发,立足于学生本位,去探求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我们在教育目的的厘定上,总是过分注重社会的要求,而忘了教育的对象。总是过多的着眼于学生的身体成长,个人成就,获得的物质满足,而没有从他们的内心体验,情感满足上出发,寻找适合他们。他们喜爱的教育目的。
其次,幸福虽然是主体的一种体验,但并不是要求我们一味的迎合学生,因为,功利主义的幸福观不是着眼于现在,而是着眼于未来,他是从结果上判断的。与实用主义不同的是,他对结果的判断不是有用和无用,而是看能否给主体带来幸福感。
第二个问题。功利主义注重于效果,但并不是唯功利的。首先,行为功利主义认为功利要分为是个人的功利还是社会的功利。其实,功利主义者更注重的是社会的福利,他们把社会的功力即福利作为思考问题的核心,以寻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作为最终目标。他们用这种方法思考问题,并不是说他们只关注最终福利的实现,只是以这个为目标,寻求合理。科学的方式和方法达成。这也是后期功利主义会超越古典功利主义,走向深化。日趋复杂的原因。在斯马特看来,个体行为的道德价值(即善与恶,正当与非正当,正义与非正义等)必须根据其最后的实际效果来评价。即道德判断应以具体境遇下个人行为最后的经验效果为标准。海萨尼证明,与准则功利主义相比,行为功利主义显得更为直接,更为简洁,不需要复杂的判断就能直接导向最大化社会福利。但他同时认为,准则功利主义能比行为功利主义达到更高的福利水平。简单地说,一个遵循准则功利主义的社会将能够选择道德准则,使得利他主义得以存在。很显然,当一个社会中存在利他主义和道德的时候,社会分工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3]。
三。功利主义使得了个人主义蔚为大观
功利主义产生于十八世纪,在十九世纪蔚为大观。它的产生代表了当时工商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去追求自身认为幸福的生活,这种生活是现世,而非来世,是为了现世的享受,而非永生的超脱。这种幸福包含了新兴资产阶级所企求的一切:财产。健康。地位。尊重。学识。而当时的欧洲社会刚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所带来的思想GM正慢慢的影响更多的民众。作为新一代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顺历史潮流而动(当然也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大胆的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利益,他们相信通过劳动和冒险精神能够创造财富。作为一个急剧发展的阶层,他们需要自己的文化,而这些文化代表了时代的气质,即是进取。这种时代气质要求张显个人价值,对人的适当追求予以满足,尊重个人的创造性。正是伴随着这种学说的兴起,个人主义蔚为大观,宣扬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呼声很快的影响到教育的领域,自此形成了教育史上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论争。但是这种学说却并不是反对社会,相反,它要起个体积极的融入到社会中,提倡个性的价值要在社会中实现,个人和社会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互相依托。所不同的是,他们所认为完整和健康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立体性的社会个人在社会中寻求财富和尊重,社会也给个人的世俗满足以机会。
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要求教育从死气沉沉的旧式的。经院式的教学中解脱出来,要求培养能适应新的时代的资本主义人才,要求积极地融入现实生活,这是其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要反映现实的要求,是这些新式人才开拓创世界所需要的知识,而不是那些学究式的。腐朽的宗教知识;教育的方法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反映学生的要求,而不是一味的灌输;注重培养儿童独立的理解能力。
四。斯宾塞的教育思想是不是功利主义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1820-1903),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年轻时代正逢英国自由资本主义全盛时期。斯宾塞的教育思想到底是不是功利主义?首先,他认为,教育首先是使得社会更加完善的工具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可以把教育看作一个使有机体臻于完善并使它适应生活事务的过程“[4]。这里的有机体可以是社会,也可以是个人。个人的完善既是完美生活“,也就是一种幸福体验所需要的全部物质基础和精神财富。怎么生活?这是我们的主要问题。不只是单纯从物质意义上,而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看待生活“。[5]这里完美的标准是运用我们一切能力使对人对己最为有益“[6]。这样看来,斯宾塞是着眼于人的幸福,认为为我们的完美生活是教育应尽的义务“[7]。他同时认为,为了完美的生活,我们首先要概括一切特殊问题的普遍问题,是在各方面。各种情况下正确地指导行为使合乎准则“[8],这些准则即是关乎个人幸福的,也是关乎社会福利的。所以他的观点他的教育理论既是行为功利主义,又是准则功利主义。
五。功利主义是斯宾塞的教育思想的根基
1。斯宾塞教育思想的内容
以功利主义为理论基础,他提出了有必要把完美生活作为要达成的目的放在我们的面前,这样使得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他认为,首先要人类最重要的活动自然排列开来1。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2。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接见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3。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4。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5。在生活中的先贤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9]。依此来开展教育活动。再通过大量篇幅的论述针对这些活动,应该教授什么样的知识,构建了自己的课程体系,如何教授这些知识,形成自己的教育方法和原则。他对各种知识进行了选择和类比,目的在于剔出过去腐朽和陈旧的知识,最后鲜明地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10]同样以自己的功利主义观,进化论思想,官能主义心理学为理论根基,斯宾塞还论证了自己智育。体育。德育思想。
在培养目标上,斯宾塞的教育所要培养的不再注重于牧师。哲学家。社会的上层领导阶级,而是普通的民众,是更多数的新兴资产阶级。他的理想人格是具有开创精神,能够创造财富,具有社会责任感,有生活品味,身体健壮,在各个方面游刃有余的人,而不是上帝虔诚的奴仆的人。他教育的世俗性很强,这也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由宗教向世俗。从精英教育向普通教育转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候,斯宾塞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
2。他的教育思想的价值
2。1知识是无限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随着知识的增多,教育内容的选择是一种必然。但是,这种选择的意义不在于他先人一步,更重要的是自此以后,人们开始用对教育的内容。目的。方法进行理性的思考。他提出评判一门教学科目的唯一办法就是看他对这个(为完美生活做准备)职责进到什么样的程度“,而当时这种检验,过去从来没有全部运用过,连部分运用都少见,而且也是模糊的半意识地运用“,现在应该有意识地。按步骤地在所有情况下加以运用“[11]。也正是因为他能对教育进行理性的思考,他在教育史上首先提出了智育。德育。体育的划分,并归纳了了各自的教育方法和原则,提出了一些各自的教育方法。这些原则与方法也是深植于他的进化论思想之中,是他当时所认为的最科学的教育原则。
2。2在教育史上,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之争,是历来教育家论证的焦点。陈桂生教授认为:教育本省是传递文化的活动,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实际上是传递什么文化和怎样传递文化之争。前者着眼于个人价值选择文化和传递文化的方法;后者的抉择着眼于社会价值[12]。个人和社会之间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利益的冲突,但是,这种思考问题的两分法已经阻碍了教育理论的健康发展。杜威以自己的实用主义教育对这种划分做作了调和,他认为,学校就是一个社会,教育应该在活动中进行,只有活动中的目的,而没有活动之外的目的,因而可以说教育是无目的的,教育不是为了生活,为了生长,为了使经验重组和改造,教育就是生活,就是生长,旧时经验的重组与改造,总之一句话,在做中学。这种理论关于解决个人与社会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这又造成了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不注重知识内容的掌握,结果使得学生的考试成绩的下降,素质水平的滑坡。与杜威不同,在斯宾塞的眼中,个人获取最大价值的地方就在社会,只有在社会中证明自己的能力。他的课程体系中,既有满足于个人保全和生存的知识,也有满足个人享受的知识;既有注重个人和家庭生活的知识,也有完成一个公民应尽义务的知识。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生活,为了在社会中更好的生活。例如斯宾塞在讲解历史这门学科时就强调,:它不是一些帝王的传记,而是让我们了解国家的发展。习俗。制度,是为了让我们理解有组织的事实“,实际照办的礼仪……。另外一个方面,不了解生物学和心理学就无法理解社会学,因为,一切社会现象都是生活现象,都是生活的最复杂的表现,都符合生活的规律“,解释社会现象只能从个人着手“。我们且不论他的社会观是否正确,这在教育上给我们一定的启示,教育问题首先要思考的是个人问题,因为教育面对的是个人。只有站在个人的立场上,以追求人的幸福为根本的教育目的,以人的才智的开发和发挥最大化为目标,这样也就实现了社会的福利,使得社会的福利得到了最大化。同时,他提出的个人的完美生活又紧密地与社会挂钩,各种知识的价值大小取决于个人利用这些知识在社会中取得的成就。2。3他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是科学和人文的融合。
人文和科学之争也是教育史上的热点。斯宾塞虽然高呼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但是,在论述这些科学知识时,他同样注重了这些科学知识的人文价值。从教育的目的上讲,他的科学课程体系正是为了个体的完美生活,他的落脚点是生活,而不是穷究科学的奥秘,也就是说,它是利用科学求善的,而不是求真的。这种关注幸福的功利主义教育观,使得他的科学课程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也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融合提供了途径和方法。
在课程内容上,他既注重知识的利用价值,注重对知识的选择;也注重科学知识对思维的训练,认为只要合理的安排知识的进度和顺序,这样就能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和判断力;斯宾塞要求学生用理智去判断事物,以科学态度对待事物人们不单纯根抓权威来接受知识,而日_可以自山地去检验不但如此,通常还要求学生自己去做出结论科学研究的每一步都要经他判断,在他还没见到一件事的真实性之前,并不要求他接受,这就使他相信自己的本领,如果他的判断。推论正确,那他的信心就进一步增强从这一切,他获得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12];对于艺术,他认为,科学是艺术的基础,同时,科学本身具有诗意。
注释:
[1]杰里米?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p59,商务印书馆,2000转引自http://www。wish365。com/blog/user1/65/archives/2004/628。shtml
[2]斯马特,功利主义:赞成与反对。牟文武译。p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转引自http://www。wish365。com/blog/user1/65/archives/2004/628。shtml
[3]转引自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史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斯宾塞,自传第一卷,第436页
[5]。[6]。[7]。[8]。[9]。[11],第58-59页
[10]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第91页
[12]陈桂生著,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第197页
[13]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探悉
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探悉【5504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60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