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思潮下的中国特殊教育发展
殊教育进行简要辨析,其次列举了香港地区的融合教育案例,随后叙述了大陆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分析原因,并结合国际教育思潮与香港案例指出特殊教育发展的取向。
1全纳教育。融合教育与特殊教育
1。1全纳教育
兴起于20论文网世纪90年代的全纳教育是20实际末期最重要的国际教育思潮。1994年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概念,其提出了五大原则:
①每个人都拥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②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
③教育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性和学习的广泛差异。
④学校要接纳所有儿童,反对歧视。
⑤学校要满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这些原则集中体现了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倡导教育要关注所有学生的需求,关注集体,关注合作,使所有学生都能接受高质量教育的理念。
这里需要简要说明一下,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的教育,经历了从隔离“到统合“再到全纳“的三个发展阶段的变化。
①隔离阶段:长期以来,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因其智力。身体等特殊原因,被拒主流教育大门之外,要么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要么就是被送进特殊学校。
②统合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世界人权运动的兴起,上述隔离教育受到了质疑和批评,人们开始主张将残疾学生接纳到普通学校去接受教育。一些儿童被安排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当中进行学习,让每一个儿童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普通学校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思想观念。教师培训。课程教学。校舍环境)来接纳残疾学生,因此出现统而不合的现实。
③全纳阶段:1994年以来,全纳教育思潮提倡从政策。文化。措施等各个方面全面接纳所有学生,尤其是有特殊教育学要的学生,后文中提到的香港地区的全校参与“模式就是该地区迈向全纳所作努力的个案。
1。2融合教育与全纳教育
参考台湾学者的译法,全纳教育在港台地区又被称为融合教育①。按照这种译法,实际上是将全纳教育的真实含义译出来了,从统而合之“发展到融而合一“。然而,纳“和融“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强调的是一种过程,而后者强调的是一种结果。为表述一致,下文的香港个案中一律采用融合教育“的翻译。
1。3特殊教育与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潮,而特殊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组织编辑的特殊教育用语辞典中,对特殊教育作了如下的定义②:为那些通过普通的教育方法,不能或者难以达到与其年龄相符的教育的。社会的及其他水平的人们实施的教育形式。“全纳教育是从特殊教育领域中发起的,几乎都是国际组织在特殊教育会议上明确提出和强调的,但事实上,全纳并不单单指残疾人的教育,也不仅指有特殊需求学生的教育,它的研究范畴不仅包括特殊教育,也包括普通教育。
2香港全校参与“模式融合教育
2。1香港地区融合教育发展背景
目前,香港的特殊教育学校有60所,小学和中学均实行免费教育,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书本和住宿等费用的补贴。香港政府现行的政策是:让有严重或多重残疾的学童入读特殊学校,以便接受加强的支持与服务,而其它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则尽量入读普通学校。
根据国际上的融合教育理念的发展,1997年,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一项为期两年的融合教育先导计划,让49名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入读9所小学和中学。在香港大学研究顾问的协助下,各先导学校就教与学和伙伴支援等方面进行了行动研究,以加强评估和自我完善。政府同时委托香港教育对先导计划进行检讨,提出多项建议。根据建议,政府决定继续在主流学校推广全校参与“模式的融合教育③,同时增加了教育心理学。医学专家等定期提供的专业支援与培训,并开展了全港性的研讨会。工作坊进行经验交流。从1997年至今,采用全校参与“融合教育模式的学校每年都在增加,2009-2010学年参与全校参与“模式的融合教育计划的小学有32所,中学有23所。④
2。2全校参与“模式概览
所谓全校参与“,是指学校政策。文化与措施三方面互相配合。政策上,学校重视全人教育,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效和身心健康。文化上,形成全校一致的价值取向。措施上,整合资源并统筹三层支持模式“,以便及时依照学生的学习需要而提供确切适合的支持,学校可根据照顾学生个别差异――共融校园指标来制定各自的校本措施。
学校采用的三层支持模式“是指:
第一层,及早识别学生的特殊需要,并透过优质课堂教学,帮助有短暂或轻微学习困难的学生,避免问题恶化。
第二层,额外支持有持续学习困难的学生。
第三层,加强支持个别问题较严重的学生。层层递进,全面且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概括地说全校参与“模式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全校达成共识:全体教职员认同有责任营造一个共融的环境,以照顾所有学生的需要。
第二,课程方面,学校可以修订或扩阔正规课程以迎合不同的需要。
第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技巧和辅助工具,以照顾不同的学习需要。
第四,提供朋辈支援,例如,学习小组。朋辈辅导和朋友圈子。
第五,教师方面,教师通力合作及互相支持,例如进行协作教学。
第六,课堂管理方面,专责人员和教师通过磋商改善学习环境,例如安排协作教学,使全班同学受惠。
第七,调整评估方法,使学生都能展示学习成效。
全校参与“模式的融合教育使全校上下一心,在不同层面。不同角色来互相支持。照顾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从而建立一个全面包容。和谐共融环境和文化。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使学校和所有学生了解社会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和能力,从一同学习和生活中,学会接纳。了解。互信和互助,体会到不同的人如何克服困难,挑战自己,建立信心。融合教育不单造福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也让包括学生。老师。家长在内的其他人了解残疾人士需要的机会,达致更公平和互助的学习环境。
2。3简要评价
从香港全校参与“模式的融合教育理念与具体实施可以看出香港教育局为走向全纳教育所做出的努力。然而,全校参与“的融合教育模式,也需要不断反思。首先,正如上文所述,全校参与的融合教育模式还处于向全纳教育努力的路途当中,全纳教育,包含着一种接纳和融合的理念,它所指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不仅是特指有残疾或身心障碍的学生,它还包括一些生存在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更有人提出还包括有优异天赋和一些无法归类的高危险群学生⑤,例如,中途辍学。药品滥用。未成年怀孕的学生等。全纳教育关心的是所有的学习者的教育权利。香港的融合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改进的同时,应需要考虑所有的学生。
3中国(大陆)特殊教育的发展取向
3。1中国(大陆)特殊教育现状与问题
中国大陆的特殊教育,一直是以特殊学校为骨干,或以普通学校特教班,特殊需要学生在普通班随班就读为主的教育模式。根据教育部的官方统计数据⑥显示,特殊教育学校数为1672所,残疾儿童少年在校生(特殊教育学校。小学附设特教班。小学随班就读。初中附设特教班。初中随班就读)已达到约42。8万人,特教学校专任教师发展到约3。8万人,残疾人教育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事实,特殊教育相对于一直得到国家和人民重视的普通教育来说,还是具有诸多的短板。例如:
①特教学校的区域分布存在城镇和乡村的不均衡,特殊教育学校覆盖范围有限,总量尚显不足,且存在较大的东西部区域差距。
②不同特教形式在不同教育阶段中存在差异,随班就读多数在小学和初中,高中阶段均在特殊教育学校中进行,没有高中随班就读和普通高中的特教班。
③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和提高,除了东部发达地区,目前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与国家发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建筑设计规范要求有较大差距,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成本较高,多数特殊学校的必备的教学设施设备严重缺乏。
④特教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全国特教学校专任教师中,特教专业毕业和进修过特教专业的教师只占一半,高中阶段和高等特教专业师资严重缺乏。
追究其原因,主要有四点。
第一,缺乏充分有力的立法保障。目前主要的特殊教育立法残疾人教育条例,与主要规定了普通教育的义务教育法相比,立法层次低,所发挥的法律效力有限,导致了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没有象普通儿童那样得到充分保障。
第二,缺乏足够的经费保障。特殊教育因其受教育对象的需要的特殊性,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教育总体情况存在地区差异,特别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适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入学困难或者得不到应有的特殊教育。同时,特教教师的薪酬水平总体上比普通教育教师低,亦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第三,特殊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全国各地特教管理工作往往由缺乏特教专业知识的普教教育行政人员担任,不可避免会影响到特教质量。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对特殊教育的督导不利也会影响学生的教育权和教育质量。
第四,社会支持体系尚不健全,家庭内部支持具有随意性,而社区支持体系不够完善和成熟,其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渠道还不畅通;而传统文化对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的偏见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对特殊教育的正常发展。缺乏相应的立法以及执法保障,特殊教育的发展进程必然会存在阻碍。
3。2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新征程
2010年7月,中央颁布了2010年至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可以看到国家对教育公平的重视程度,纲要强调将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并把特殊教育在发展任务中单列一章(第二部分的第十章)将特殊教育作为中国两年内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之一。不难理解,特殊教育与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与保护密切相关,是社会公平实现程度的试金石。发展特殊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环节。同时,全纳教育“思潮在中国特殊教育界乃至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中国教育作为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迎合着全纳教育的世界教育思潮,结合中国国内发展形势,未来十年,将是中国的特殊教育的大发展时期。
结合现状,在全纳教育“思潮下,借鉴香港等地区和西方国家的教育试验经验,大陆特殊教育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①社会方面: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消除全纳教育消除教育机会不均等,首先就要改变传统观念。不排斥任何一个人,公平。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尊重文化和价值的多元性,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前提下,保护并充分开发学生的特质。让所有学生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例如香港地区,在其公民教育课程中加入了对有特殊需要学生的尊重。理解与接纳的教育,从观念上促进了该地区的融合教育发展。因此,在社会教育方面,需要通过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入全纳教育思想中的全部接纳与融合新思想,促进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向全纳“逐步迈进。
②政府方面:制定特殊教育法,加大执法力度,建立特殊的教育财政投入制度,共同保障受教育权。为了加强教育法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在条文中应当杜绝使用鼓励“应该“等模糊不清的词汇,从而界定清楚各方的权利和责任。此外,为了促进特殊教育公平,必须提高特殊教育经费特别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额度,有关部门在安排义务教育经费时,应向承担义务教育的特殊学校倾斜,向农村。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倾斜。
③学校方面:重构学校功能与文化,建立全纳性课堂。首先,在如今追求教育机会均等的情况下不能过分重视应试教育“,而是应当尊重学生的差异,针对学生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帮助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我们应当共同拥有一个全纳哲学观:所有学生的价值相等,在学校中消除歧视性的语言和行为等。其次,建立不同的课程和教学活动满足不同的需求。为了保证在整个学校活动中始终贯穿公平。合作。互助以及参与的价值观,必须尊重和照顾不同背景经历和能力的学生,从而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4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国际理念和国内形势两方面的背景情况,的特殊教育已经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政府。学校和社会都关注到了那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即便如此,在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的量的同时,不能忘记提高教育质量,因为提供优质教育也是教育发展进程的追求。要在实现教育公平的过程中追求优质,实现质量与效益的积累,达到公平与优质的和谐统一,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Inclusive一词没有全“的意思,只有:包含“。纳入“的意思,所以台湾学者把它翻译成融合“,真正的全纳是fullinclusion“,目前关于全纳教育的争论也在于是否要全部纳入“的问题。
②张春燕。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的教育公平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8。
③雷江华,连明刚:香港全校参与“的融合教育模式,现代特殊教育[J]。2006年12月,p37。
④全校参与“模式的融合教育计划中小学计划名单(2009/10学年)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2524 langno=22010-6-9。
⑤ClementinaAcedo主编:展望――国际比较教育专栏之全纳教育[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统计数据之特殊教育基本情况统计表(更新时间2010-12-29)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964/201012/113459。html,2011-3-1。
全纳教育思潮下的中国特殊教育发展
全纳教育思潮下的中國特殊教育发展【5056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63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