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标为本“的中学德育教育应用研究
以目标为本“的教学设计是兴起于1994年香港推出目标为本“课程,是90年代香港课程的大事,教统会在第四次报告书提出推行学习目标及目标为本评估“以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解决自普及教育以来出现的学习表现下降。学生学习表现参差等问题。这项改革的构思颇为复论文网杂,牵动了课程的目标。内容组合。教学策略。评估方法等,改革不可能不大,而且是牵涉整个高中,并于适当时机扩展至大学。
一。目标为本“的德育教育理论
目标引领“或者任务统筹“是当代德育教育的精髓。因为正是教育目标决定了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德育教育是一种目标导向的系列活动。当代德育教育理论家普遍认为,德育教育要解决的也是类似旅行“的三个基本问题,即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怎样到那里去;我们是否到了那里。回答要到哪里去“是一个确立目标的过程,怎样到那里去“则是一个导向目标的过程,而是否到了那里“却是一个评估目标的过程。因此,这三者就是目标为本德育教育的要素,用简单的互动反馈路线即可将其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简洁明了。具有很强的扩展力的模式。
二。目标为本德育教育方法
要始终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日常目标为本的德育教育管理之中。目标为本的德育教育管理的本质和核心是对人的目标为本,而不是简单的对事的目标为本。目标为本的德育教育管理主要是管理人的思想,而人的思想要靠教育。靠引导。靠规范。靠转化和调动。善于把握日常目标为本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重心。工作是十分具体。繁杂。琐碎的,常常容易出现不分轻重缓急,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现象。由此,许多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和一些有价值的思想灵感反而被忽略或无暇顾及。根据我们学校的状况,笔者认为应着重把握以下工作:
学校教育应该坚持德育为先。全员参与。过程渗透。实际上,对道德主体而言,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德性成长是一个不断建构。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是一个需要穷其一生不断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也不会仅靠几个德育工作者,组织几次活动一下子达到完美的境地,而是需要我们全员参与,个个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是学生行为养成的导师,将学生的道德教育渗透进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确立德育为先。齐抓共管的指导思想,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常言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指的就是一种氛围的力量。
我们目前的教育教学还常停留在我讲你听“。我管你服“。我说你做“的传统方法上面,往往实施强制性的灌输与命令,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的个性规律,不重视深层次思想情感的培育,偏离了青年人的生活世界,这样,教育教学很难产生共鸣“效应,往往会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我们将主要精力放在行为规范和校纪校规的教育上,通过学校。系部。班级层层要求,一管到底,这样就把学生置于一张无形的网中,只准守规矩,不能出乱子“,使学生看起来规矩,实际上潜在的问题不少。注重抓外部行为,而忽视了深层次思想情感培养,使德育变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而不是学生人格的养成和灵魂的培育,必然导致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不相一致。学生中经常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违纪事件。教师中形形色色的不理解或埋怨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目标为本的中学德育教育要求
德育教育教师为适应多重性,复合性的角色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业务能力和人文素养,成为在学生心目中有魅力“的德育教育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现包含高品德。高学识。强能力等要素在内的高尚的人格形象“并使这种形象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
德育教育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作为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德育教育教师,其首要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是做好德育教育教师的前提。德育教育教师要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备较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同时,德育教育教师应密切关注和全面了解国际。国内时事政治,善于抓住国内外的热点。焦点问题,因势利导,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述深刻的道理,提高他们区别不同性质的矛盾和识别是非界限的能力。
四。结论
本文分析了在日常德育教育管理中德育教育教师的一些工作方法及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提出了目标为本的德育教育方法。笔者希望通过这些能够使日常目标为本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更有效果,最终能把学生培养成生活上自理。学习上自学。行为上自律。决策上自立。品德上自修。评价上自省。心志上自控。情感上自强“,做到知行相统一。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的现代人才。
以目标为本“的中学德育教育应用研究
以目标为本”的中學德育教育應用研究【1896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64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