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行为ABC 观察记录表
为了探究问题行为的前因后果, 并分析问题行为与情境及结果之间的关系, 采用《行为ABC 记录表》。记录被试离座行为的三个变量:前因事件(antecedent)、行为表现(behavior)、行为结果(consequence)。
2。2。4问题行为次数统计表
采用自制的《问题行为次数统计表》记录被试在特定时间段内发生问题行为的次数, 以统计在基线期和介入期的数据。
2。3研究设计
研究采用AB -AB 倒返实验设计,观察处理方法这一自变量与问题行为这一因变量的因果关系,并以此推测、评价、判断问题行为的变化情况。假设个案研究对象的问题行为当且仅当干预矫正进行时才发生变化,那么就可以认为干预的实施与行为的变化之间存在清晰的因果关系。其步骤如下,阶段一,基线期(A1),为两个星期,共计9个工作日。精确统计C同学每天上课时离开座位、莫名尖叫、拍打自己的次数作为实验的基线水平。阶段二,介入期(B1),为四个星期, 每个星期研究者和教师协同干预5次, 其余时间由任课教师和家长使用研究者告知的方法进行干预。此阶段,引入前因控制和后果处理,测量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阶段三, 第二次基线期(A2),为两个星期,每星期研究者随机观察两天。研究者取消实验处理,返回实验处理前的状态,统计C同学课堂活动中离开座位的次数、尖叫的次数和自伤的次数以及在家中时,各类问题发生的次数。阶段四,第二次介入期(B2),为两个星期,每个星期协同干预2 次,其余时间教师与家长进行。再次引进行为矫正措施,观测其离座行为的变化。
特殊儿童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5):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96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