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带给读者最初的感受是极其无奈甚至绝望至极,人们没了信仰,沉溺于欲望,死亡成了一种愿望。仿佛诗人想要表达的是“一代人的幻灭”。
残酷的战火摧毁了西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人们发现自己一直信仰的上帝并没有拯救自己,于是产生了怀疑,最后放弃了自己心中的信仰,心中只剩下恐惧。战争已经破坏了家庭、拆散了恋人、夺走了挚友,就连上帝也不辞而别。原本和谐的社会由于人们的互相猜疑,背信弃义,纵情声色,尔虞我诈变得充满了怨恨,最终道德秩序分崩离析,整个西方世界终于被荒芜和病态笼罩,死亡的愿望迅速蔓延。艾略特在这种环境下创作了这首诗,文字间处处透露着地狱般的阴冷、绝望,死亡的气息会随着你的呼吸进入你的身体,附着在每一个细胞上。该诗序诗引用了古希腊神话,首先表达了死亡的愿望。女先知西比尔被太阳神阿波罗所钟爱,在祈求下阿波罗满足了她永生的愿望,可是她却忘记了求阿波罗赐予青春永驻,结果西比尔日渐老去,形容枯槁,最后衰老萎缩成一具空壳,被人关在笼子里,生不如死,痛苦万分:
因为有一次我亲眼看见西比尔被关在一只笼子里悬挂在库米城,当孩子们问她,“西比尔,你想要什么”她回答道,“我想死。”[2](P78)
序诗点名了西比尔想要死亡的愿望,并暗示了当时人类生存的状况正是死亡和腐朽。从序诗起,笼罩读者心中的是死亡的恐怖,一切人、事物在慢慢的腐烂变质,充满了绝望至死的感情基调。一个有不同于常人,智慧超群和勇敢无畏的女先知西比尔都要放弃生命,厌倦生存,那普通人也不能奢求什么了,更看不到希望。荒原的来临让理想走向绝望的边缘,活着是罪恶和煎熬,死亡成为最终的夙愿。不管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还是位高权重的贵族,都要忍受着这四分五裂的精神风貌,忍受着精神生活的无序与无聊,留给人们的只有无尽的恐惧和窒息感。诗中的荒原人们为何如此钦羡死亡,仿佛死亡才是最温暖的归宿。世界充满了污秽与阴霾,他们在绝望中求救并清楚的明白:想要获得拯救就必须先死亡。死亡意象在诗中出现最多,这种意象穿插在小说中的各个角落里。
除了序诗中的女先知西比尔表达了死亡的愿望。第一章的主题即“生命来自死亡和腐朽”,索梭斯特里斯太太给腓尼基水手的塔罗牌就预言者他的溺死,接着又引用莎士比亚剧中的台词:“那两颗珍珠就是他的眼睛,你瞧!”[2](P81),来暗指死亡。第三章《火诫》中反复出现“白色的尸体”“尸骨”“死水”“沉舟”等意象:“白色的尸体赤裸在低洼潮湿的地上”[2](P90),“白骨却被扔在一座低矮而干燥的小阁楼里,年复一年只是给耗子踩得咯咯作响。”[2](P90)诗中还出现了类似但丁《神曲》中“地狱篇”里的情景:每天有大量的人群穿越伦敦桥,他们低着头双眼无神地看着脚面,如行尸走肉一般。这些人实际是在战争的阴云下丧失了生命的亡灵,战争让这个世界犹如一座人间地狱,在这里诗人不禁发出沉痛的悲鸣:“我没想到死亡毁坏了这么多人!”[2](P98)最后,“雷霆的话”这一章中,诗人在前半部使用的三个意象的核心意蕴都是死亡:首先是象征耶稣被囚遭受苦难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他过去活着的现在已经死亡,我们过去活着的,现在怀着一丝忍耐正濒临死亡”[2](P98);其次是暗示东欧正在走向通往混乱的路上,连伦敦也会“化作虚幻”[2](P100)变成一座充斥着死亡的城市;最后是宗教传说中寻找圣杯的骑士进入“凶险之堂”,“这里没有水只有岩石”[2](P98)可想而知,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绝境,“山岭乱石嶙峋而无水”[2](P98)山是“死山”,甚至连坟墓也是“倒塌的坟墓”,可以说死亡在这首诗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论《荒原》的重生主题分析(3):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98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