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调查内容
本次问卷调查内容为2016年的社会热点事件,包括时政热点(如辽宁贿选案、朴槿惠事件),文化热点(如鲍勃•迪伦、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社会民生(如徐玉玉事件、魏泽西医疗事故)、经济热点(如G20峰会、人民币贬值等)、科技热点(神州十一号、FAST建成等)、娱乐问题(如王宝强离婚事件、乔任梁自杀)以及大学生关注的其他热点问题。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查阅中国知网和学校图书期刊,进行文献搜集、整理工作,拟定问卷调查。在对所研究的问题有较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对社会热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上的把握。
2.问卷调查法
对各年级的学生采取分层抽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26份,收回率93% ;其中有效问卷309份,有效率94% 。
3.个别访谈法
选取个别热点事件对部分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大学生对热点事件的态度和观点。
二、思政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基本状况
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有政治立场、思辨理性、有规则制约与有责任担当的合格公民。“对学生进行这几个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与高中思政课一贯倡导与践行的公民教育相契合。” 与促进大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的目标相适应,这不仅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乃至合格公民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应当具有的核心素养。本文拟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结合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情况,探讨和分析他们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一)大学生关注热点途径多样化,网络成为主要渠道,课堂教学影响力减弱
调查显示,大学生了解社会热点以及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多样化,排名顺序依次是:网络(占70.2%)、朋友交谈(占24.8%)、课堂讲课(占9.4%),其中包括官方媒体(36.1%)、微信朋友圈(63.9%)。可见,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讯息的重要途径,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则排到了最后一位。随着互联网在日常生活的纵深蔓延,它不断改变大学生传统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以及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大学生关注官方权威媒体,保证所获取信息的可靠性,选择政治认知的途径趋于理性化。微信作为沟通交流与资讯共享的新兴平台,其具有的即时性、共享性和互动性,拉近了校园与社会的时空距离及大学生与社会的心理距离。讯息在朋友圈中能够得到快速的转发、评论和点赞,使其成为备受大学生喜爱的获取社会热点的重要工具。而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难以及时地为学生提供资讯,且传统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理论性强,与社会生活脱节、缺乏时代感,令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在教学方法上以单一的讲授为主,缺少实践体验,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吸引力不足,不能激发学生主动性。这使得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力减弱,而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热点的主要渠道。
(二)大学生公共参与意识有所提升,但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有待提高
1. 大学生对经济、科技、社会民生热点普遍存在蜻蜓点水式关注
对于调查结果,有喜也有忧。喜的是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热点事件中,忧的是大学生对热点新闻关注面比较狭隘,以兴趣爱好作为关注动机的较多,甚至有些学生连最基本的新闻事件都不知道。大部分学生对热点的关注以标题、图片和视频为主要形式,对资讯的获取追求简洁明了,缺乏理论深度,只愿意对自己感兴趣的热点进一步了解,但也仅仅是通过点击相关链接而不是通过相关书籍、文献去深入探索。尤其是对经济类和科技类热点,例如大学生只知道人民币入篮,却不知SDR的含义,只关注苹果iPhone 7发布,却没听过韩春雨事件,只知道双十一大战,销售额进入千亿时代,殊不知马云提出e-WTP概念。对于“人民币贬值”的观点,有12.6%认为“不了解,无法评说”,34.1%认为“汇率的升降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无需太过担忧”,38.7%认为“人民币汇率升降原因复杂,跟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有关系”,14.6%认为“专业知识应该交给专业人士研究”。可以看出,经济问题本身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使得大学生对宏观经济不了解也不愿意主动了解,更多的关注点是微观层面上,例如某品牌推出新款,房价涨落和就业问题等。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205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