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课改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要求与实效性不强的表现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新课改主要涉及优尔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课程目标方面,改变了以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的“三文目标”的实现,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素质教育的和谐发展。其二是课程结构方面。突破高中思想政治课等学科本位、科目众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基于学生本身身心发展规律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强化艺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类等学科课程的地位,以突出体现课程结构的选择性、均衡性和综合性。其三是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繁、难、偏、旧”现象以及过于注重教材内容传授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习包括国内外时事政治在内的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活”的知识,体现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素质教育理念。其四是课程实施方面。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不再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在课内外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协同、交流合作能力,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其五是课程评价方面。改变传统的以学生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且带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倾向的评价制度,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和政治课教学实践的改进功能。比如在考试成绩中加入平时分,既可以勉励那些基础较差学生坚定认真学习的态度,又可以督促基础好的学生再接再厉。其优尔是课程管理方面。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保证学校在执行国家、地方的课程管理体系的同时可以兼顾本校的传统和特色,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综合开发校本课程,充分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各地区都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不再专注于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趋于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学科专业知识;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学生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而在学生尽情抒发感慨、协同交流合作的表象下,看似“活”了的课堂,实则充斥着各类问题。
(一)合作学习重形式,课程实施不到位
探究性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中一项很重要的措施,强调的是小组之间交流意见、共同探讨、得出结论,在合作中碰撞出火花,继而结出智慧的果实,然则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在实际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必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强制规定下,为了追赶课堂教学进度,往往走形式化道路,教师总是在适当或不适当的时候穿插小组问题讨论,实则却忽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过程、时机的细心设计。在学生还未认真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还未形成深刻认识,讨论也不透彻,往往得出的都是些肤浅、片面的结论,到成果展示时等于是给优等生提供了表现的空间。这样一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教学效果甚微,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时间思考,也没有获得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探讨能力的提升。
(二)教师“主导”不及时,学生“主体”没效率
在新课改中,“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度”是用来衡量一节课堂的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新课改强调将课堂还给学生,在这里大多数政治教师都有认知上的误区,认为课改就是教师靠边站,让学生唱主角,这无疑是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程引向另一个极端。高中思想政治课上经常出现的状态就是在学生讨论的热火朝天,课堂气氛热烈时,教师却在一旁被闲置,最终导致讨论流于形式,这是因为政治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及时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做练习、一会儿参与讨论,一会儿又在演情景剧,整个课堂貌似都“活”了起来,教师在这段时间身心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教室乱哄哄,学生活动与头脑相脱节,目的性差,缺乏思考和反思,只能说是一种没有效率和价值的活动。然事事不可能皆尽如人意,课堂讨论、情景表演等耗费时间、精力,常常导致课堂内容讲解不完。高中政治课本内容本就繁重,每节课又只有四十到四十五分钟,每个星期也只有两到三节课,因为活动过多导致上课进度减慢,又没有机会弥补,最后只会导致重难点讲解不清晰,学生基础不扎实,在考试中难以发挥最好水平。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新课改实效性不强的原因探讨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新课改实效性反思与改进对策(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22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