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留守儿童的概念
“留守儿童”的概念最早被提出来是在20世纪90年代,一开始是指因父母在海外上学、打工,难以抚养下一代而留守在国内,只能由上一代进行照顾抚养的儿童。广义上的“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2]。
(二)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教育的基本活动场所是家庭。家庭是不带有目的性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的结合。而家庭教育就是每个家庭的家长通过互动、言传身教等方式对子女进行各方面的指导和影响,是家长的一种责任。简单来说,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与以后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较,更具有深刻性和基础性。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必定会向大中城市转移,从而必将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呈扩大之势。留守儿童在我国农村十分普遍,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14岁以下儿童总量超过2亿,留守儿童总数接近2300万人。在西南财经大学暑假“三下乡”队伍以四川省金堂县竹篙镇为样本的调查中,被调查家庭中89.9%的民工子女留在家乡,只有10.1%的孩子随父母一起外出生活,留守儿童大约是流动儿童的9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完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然而广大留守儿童却生活在缺少父母陪伴的家庭里,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刻不容缓。
二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虽然能够有效增加家庭的收入,提高家庭经济水平,但是却让留守儿童在成长的关键时期缺失了应有的家庭教育,由此产生了诸多问题。
(一)留守儿童情感教育上的缺失
没有亲情的教育,尤其是没有父母给予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一种以亲情为基础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源`自·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而父母对于儿童的关心和爱护更是其他任何亲情都替代不了的,带有一定的权威性。由于儿童的生活资历浅,相对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比较差,父母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孩子最早和最直接的模仿学习的对象。包括父母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生活规律、处事风格等等,都势必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产生深刻、重大的影响。
但是,由于很多原因,许多父母外出打工,不能陪伴孩子,缺少必要的沟通,这样对于处在人格发展和完善关键时期的青少年儿童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袁爱玲在《儿童情感的教育与发展》中就提到了,人在0到8岁的成长阶段,情感的社会化主要来自于家庭,儿童在这个阶段会对道德观和社会价值观有一定的认识和构建[3]。而就家庭成员而言,父母无疑是儿童情感教育最关键的导师,儿童需要通过与父母的密切交往获得所需的感情教育。父母不在身边,孩子缺少模仿学习父母的机会,导致他们变得沉默、孤独、悲观、孤僻、神经敏感、不善与人交流,甚至于面对自己的父母也会感到生疏、沟通困难。
(二)留守儿童学习指导上的缺失
父母对孩子在学习上指导的严重不足也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另一个明显的表现。除去极少数家庭中父母的文化程度极低,大部分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即使不高,但是对于辅导小学阶段的孩子的学习还是有能力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履行辅助的职责。但是,广大的留守儿童的父母选择双双外出打工,严重减少了父母指导孩子学习的时间,造成对孩子教育管理的不足。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及对策研究(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55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