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环境,孩子的教育从家庭教育起步[6]。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对儿童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对儿童的适应性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首先,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可以促进儿童适应性的发展,预防行为问题的发生。其次,家庭积极配合,父母与孩子良好沟通互动,有利于对已出现行为问题的儿童进行康复治疗。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与儿童的成长密切相关,家庭教养方式不仅会影响儿童行为习惯,更会影响其适应性发展和人格。因此,了解儿童适应性现状,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为家庭教育提供科学而实用的指导是本文探讨研究的目的。
2 概念界定
2.1 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
有关教养方式的最为重要的研究是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1967)早期对学前儿童和其父母进行的研究。她依据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父母的教养方式一般被划分为:纵容型、专制型和权威型[1]。采取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子女提出合理的要求,对其行为做出适当的限制,设立恰当的目标。同时,他们表现出对子女成长的关注和爱,会耐心地倾听子女的观点,并鼓励子女参与家庭决策。采取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子女的行为有较高的要求和标准,这些要求和标准甚至于不近人情,子女没有丝毫的讨价还价的权力。但他们对子女的反应较少,缺乏热情,强调子女顺从,崇尚权威和传统等等。放纵型教养方式:采取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或者溺爱子女、 或者忽视子女,对子女的纪律要求不一致。
除了鲍姆林特的这三种家庭教养方式的划分外,国内外学者在进行研究时将家庭教养方式还划分为温暖与理解、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拒绝与否认、过分保护、溺爱、不一致等多种方式。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指的就是父母经常接受、关心孩子,并参与孩子的活动,理解孩子的合理要求,给予孩子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这与鲍姆林特的权威型家庭家养方式有着不谋而合的地方,在国内也较常称为民主型。另外,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拒绝与否认、过分保护这些也都是专制型家庭特点中的某些方面。而在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研究方向上,中国传统的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又可分为溺爱型教养方式和忽视型教养方式。所以,为了便于研究,本文将从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这四个典型家庭教养方式出发探究其对儿童适应性的影响[3]。
2.2 儿童适应性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适应性,起源于达尔文进化理论学说“适者生存”一词。后来专指人与社会的关系,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对社会的适应等多方面的内容,后来也把它作为新健康教育的一部分。
社会适应能力(即社会生活能力)主要指个体对其周围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从与应对能力。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儿童个体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到达其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幼儿的适应性发展是指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了解和初步掌握社会规范,进行社会生活,可以逐渐学习生活技能、处理人际关系、使其自主性得以发展,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1]。关于儿童适应性发展的内容的界定还未达成统一,通常包括以下内容:社会技能,包括遵守群体规则、遵守群体生活常规、侵犯行为、诚实、行为的坚持性、竞争与合作等;自我概念,包括自我归因、自我形象、自我评价、自尊心、独立性、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等;意志品质,包括面临两难情境的果断性、对无意义行为的自我控制、自理能力、遵守家庭生活常规、克服困难的能力等;道德品质,包括移情、利他心、同情和怜悯、互惠和分享、遵守社会规则、同情和依恋父母等;社会认知,包括对社会和道德的理解能力、角色承担能力、对行为动机和后果的分辨能力、对同伴意见的理解和采纳能力、对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对成人要求的理解和采纳能力等;社会适应,包括对新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等;社会情绪,包括特殊情况的情绪状态、与同伴交往时的情绪状态等。本文中幼儿适应性发展的因素就是如此划分[2]。 家庭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适应性的影响(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63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