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由贸易区秉着实践在前,战略跟进的原则组建工作。2007年十七大会议上,胡锦涛明确提出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这无疑为中国政府以后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及长远发展指出方向。因此,深入了解上海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背景和意义,探索自由贸易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有助于深入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一) 上海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背景
1、 我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背景与演化
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正是我国政府自由贸易区战略发展成熟的必然产物【2】。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系统研究关于自由贸易区问题。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且发展迅速,涉及范围广,令人瞩目。当时,欧洲也开始筹备建设统一大市场;美国、墨西哥、加拿大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区协议;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也开始向组织化方向发展,次区域集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其他地区也积极酝酿和建造各种不同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或联盟。自由贸易区所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使得区内成员均可从中不同程度受益使得经济贸易不断增长。然而,自由贸易区有其固有的排他性,即区外贸易伙伴不得享受自由贸易区内的优惠待遇,再加之“贸易转移效应”,使得非成员国的产品竞争力无法与成员国的产品抗衡【3】。我国应有这样的认识:如果我国游离于自由贸易区之外,将在国际经济大潮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1991年11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正式批准我国加入,这虽然不能为当时的中国带来实质性的贸易协定机制,但使我国摆脱了长期在自由贸易区之外游离的尴尬境地,为我国之后参与机制性的区域经济贸易组织奠定基础。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在从复关(GATT)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过程中历尽磨难。国内仍在对组建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但正式提出的时机尚未成熟。2001年11月世界贸易组织宣布中国将于当年12月成为正式成员,这是我国自由贸易区的重大战略突破。在2002年,我国与东盟10国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所取得的成果,证明了我国以发展自由贸易方式深化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各经济体寻求和谐发展的必然结果,且有助于实现互惠互利、促进共同发展。继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之后,我国加快了自由贸易区商谈节奏,形成了一个由近及远、从周边向全球展开的建设态势。在十七大提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前,我国在建的自由贸易区已有5个,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有7个,涉及到29个国家和地区,囊括了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此外,还有一些国家提出拟与我国共同组建自由贸易区,有的正在学术层面上进行探讨或调研。这也标志着我国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到了一个全面的快速的发展的新台阶。
2、自由贸易区的不同内涵
自由贸易区在世界多边贸易组织的规则中有2个概念:一个是WTO界定的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另一个是世界海关组织(WCO)界定的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两者的含义并不相同【4】。
传统的自由贸易区(FTA)是在WTO承诺的基础上,成员间加强互信,,开放服务业和投资市场,逐步取消大多数产品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最终实现贸易投资全面化、自由化。这是WTO规则允许的实践,其自由化程度超越了WTO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加大了市场开放力度,减少了区域内的贸易投资壁垒,推动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 上海自贸区实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探索(4):http://www.youerw.com/jingji/lunwen_12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