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现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能完全预见到现代社会出现的各种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劳动价值论,用主义的基本理论解决新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主义的基本理论。本文拟从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在内涵和外延,商品价值。效用等内容以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科学技论文网术工作者如何参与收入分配等问题两方面来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世纪之交,随着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工业经济中孕育成长的知识经济已经初见端倪。知识经济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超越工业经济向更高阶段的飞跃,它必将对在工业经济时代创立和成长起来的所有理论提出挑战,主义经济理论也不例外。劳动价值理论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指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的同时也必须深化对劳动的认识。
关键字:知识经济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劳动价值论
第一方面:
劳动价值论是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它首当其冲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有人认为,知识经济时代将会抛弃这一理论基石。果真如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在否定的同时又必须看到,这一理论基石需要联系当代的实际,加以深化和发展,与时俱进,才能继续保持和发挥它的理论生命力。正如同志在庆祝中国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在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方面,当前应着重抓住以下三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劳动的内涵和外延
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一再明确指出,劳动(指抽象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认识这个劳动“。按照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体力为主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个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成了除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之外的另两项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现代社会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支出由体力为主变成了脑力为主。脑力劳动又可分为理论研究型。知识应用型。技术创新型和经营管理型等。在新世纪里,现代劳动的知识含量空前增大,劳动的创造性日益提高,脑力劳动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我们对当代社会劳动形式这一新特点,在分析。研究劳动创造价值时必须给予充分的考虑。
其实,的劳动价值论并没有否认科学知识的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曾明确指出:生产劳动就是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这里所说的生产,包括商品从首要生产者到消费者所必须经过的一切行为),不管这个劳动是体力还是非体力劳动(科学方面的劳动)。“[1]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当时不可能作出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价值的劳动作为一个整体,其内涵主要由科学技术劳动。经营管理劳动和熟练操作劳动三部分复杂劳动构成。不同层次的复杂劳动,在创造价值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外延上,随着科技发展和生产分工的细化,间接生产劳动将会越来越多地从直接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它在生产劳动整体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过去只把直接生产劳动看作价值源泉已不符合实际了,现在应该明确:不论是直接劳动还是间接劳动(包括服务性劳动),都是劳动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正确认识知识与商品价值的关系
早就肯定了生产力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则是对主义基本理论的新发展。随着现代劳动中的知识含量比重越来越高,知识在商品价值的形成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可见,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条件下,知识与商品价值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密切。
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培养(主体化)和产品生产(客体化)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劳动力,知识越丰富,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的价值水平也就越高。形成劳动力价值的劳动,主要来源于教育部门,此外也部分地来源于劳动者家庭及其本人。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劳动力价值应该是整个社会价值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知识转化为活劳动以后,形成更复杂。更高效率的劳动,它所生产的产品(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等),也就包含着比简单劳动创造出高得多的倍加的价值。正因如此,社会收入的分配应该向从事复杂劳动的脑力劳动者倾斜,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
现实经济活动中的知识有两种存在形态,即活劳动形态和物化劳动形态。前者主要表现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知识分子的劳动,后者主要表现为有较高知识含量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辅助性用品等。两种不同形态的劳动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活劳动形态的知识直接创造了商品的价值,而物化劳动形态的知识虽为商品价值的增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条件,但其本身价值则不能增殖,只能转移到活劳动所创造的商品价值中。活劳动的知识是创造科技含量高的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但这种价值创造必须与物化劳动的知识相结合,才能变成现实。所以,我认为鲁从明教授根据不同形态的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把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分为现实源和潜在源两个层次,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他说: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概括为两个层次:(1)创造价值的现实源,即人类抽象劳动,简称为活劳动(包括转化为生产劳动的知识和信息),它构成商品的价值实体,这一源泉具有唯一性;(2)形成商品价值的潜在源,即多种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土地资源。生产资料,它们是直接决定生产价值的劳动效率的必要的客观条件,具有价值增值的潜在可能性。这层源泉具有多样性。形成商品价值的全过程,就是这样两层源泉的统一。“[2]对这一问题很值得进一步探索,价值源泉层次论如果能够成立,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能源。原材料为基础“的工业经济而提出来的,这是以人的智力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它使高科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鉴于知识在价值形成中具有首要。高能。高质。高效。创新等特点,因而凝结在劳动(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中的知识含量越高,商品价值也就越大。科技工作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生产经营中通过提高已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或发明出新的产品,可以创造出巨大的价值,使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大大增加。
三。正确认识商品价值与商品效用的关系
一般而言,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也就是说,一个东西要成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1)具有一定的效用(即使用价值),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要;(2)耗费人类一定量的劳动能力,具有一定的价值;(3)通过以价值和使用价值为基础的交换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恩格斯曾经指出: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价值首先是用来解决……这种物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偿生产费用的问题。……如果两种物品的生产费用相等,那末效用就是确定它们的比较价值的决定性因素。“[3]恩格斯这个结论告诉人们:(1)商品价值是一个成本范畴;(2)形成商品价值有两个基本要素,即费用和效用两个变量;(3)在商品生产费用相等时,商品效用是影响比较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恩格斯在文中所说的效用“,一般而言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属性。现在看来,这种笼统的表述还是不够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商品效用还应该作进一步的分析。我赞成郑志国副教授在价值增殖规律探究一书中把商品效用区分为绝对效用和相对效用的观点。绝对效用是指由商品的物质技术性能决定的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具体属性“;相对效用是指商品适应市场或消费者需要的程度“。绝对效用和相对效用之间既有内在联系,也有明显区别。绝对效用是相对效用的物质基础,是商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具体属性。它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相对效用则是商品适应市场(消费者)需要的一般属性。商品的绝对效用是价值的物质载体,不能成为商品价值实体的依据,而商品的相对效用则与劳动总量有效值的变化是一致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需要通过市场需求来体现,劳动对市场需求的依存度空前提高。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强化了这种依存关系。因此,商品的相对效用对价值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我们对此必须高度重视,不断加强这方面的具体研究工作。
综上所述,我们当前研究知识经济与劳动价值理论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而又深远的意义。这一研究的深化有利于把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统一起来,有助于大力推行科教兴国的战略;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有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把主义的经济理论推向新的台阶。
第二方面:
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科学技术工作者如何参与收入分配等问题的研究:
一。现行的分配制度的理论根源
由于现在尚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经济运行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收入分配采取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由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的: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公有制经济的相互结合,决定了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采取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另一方面,由于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参与创造财富,要求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指各种要素都应根据其在再生产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的大小来参与收益分配,获得相应的报酬。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只有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才是现阶段唯一公平的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在形式上是平等的,因而也是公平的。在公有制经济中,由于国家和集体是除了劳动以外的一切生产要素唯一的所有者,因此全体社会成员只能是劳动者而不能是其他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即按付出劳动量的多少来决定应该获得的收入的数量。但是这种分配方式也存在不平等的一面,由于人的天赋。能力。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担任的工作的难易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对社会。生产做出的贡献也是不一样的,如果采用同一种分配方式同等的对待必然产生新的不平等。正如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到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4]而要避免所有这些弊病,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5]
2。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决定的。威廉·配第曾经指出:劳动是财富之母,土地是财富之父“,也曾经在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等文献中多次指出劳动并非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现实的常识告诉我们仅仅有劳动者而没有资本。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参与,是不可能创造价值和财富的,在生产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应该注意这并不意味着资本。土地也创造价值)。对此曾经论述到: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原材料。“[6]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技术。信息和管理才能等过去不被重视的要素在现代的生产和经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他们也要求参与分配。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由于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所以应该允许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参与分配,这样有利于生产要素向更有效的领域流动,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加快,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有人认为,既然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那么按劳分配应该包含在按生产要素分配之中,因而认为应该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而不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他们把按劳分配中的劳动“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劳动“混为一谈,混同了按劳分配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事实上按劳分配中的劳动“是指生产物质产品的活劳动,而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劳动“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买卖的劳动力。按劳分配包含了必要劳动价值和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中应该享有的那一部分,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仅仅是必要劳动价值(如果真的是劳资双方等价交换“的话)。
其次,应该正确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不等于要素价值论。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由于资本家对资本。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的所有权,这种法律上的财产权,他们享有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但并不能因此认定资本。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与此相反,要素价值论的最基本的观点是土地。资本。劳动三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现在还有人提出企业家作为第四大生产要素,把前三种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共同创造价值。他们提倡按贡献分配,他们认为,资本。土地也要参与分配正是因为它们也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要素价值论把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价值的生产。价值的形成过程和价值的增殖过程混为一谈。
为什么有不少学者信奉要素价值论?看似合理的要素价值论真的合理吗?这就要求我们弄清到底是什么创造价值。此外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也要求我们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的认识。
二。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也越来越多,现代生产中体力劳动所占比重不断降低。劳动复杂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不少学者对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了怀疑。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看待的劳动价值论?
有的学者认为不重视脑力劳动,认为所说的劳动指的就是体力劳动。因而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候他们提出:商品中所含的体力劳动的成分越来越少了,因而的劳动价值论也不再适用了,商品价值应该从由劳动和劳动时间决定变为由知识含量“决定。由知识来计量。事实上,从来就没有忽略过脑力劳动。在资本论中清楚地论述到: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7]也就是说,无论是生产何种商品,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生产的,只不过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由于所处的时代是体力劳动居于主体地位的时代,因而资本论中更多的是以体力劳动为例来分析。而现在脑力劳动取代了体力劳动的主导地位,出现了无人工厂“。生产自动化“,体力劳动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忽略了。对于这种生产方式,在资本论中也有提及: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这里已经不再是工人把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物作为中间环节放在自己和对象之间;而是工人把由他改变为工业过程的自然过程作为媒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无机自然界之间。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8]在这里清楚地意识到了生产率的发展将使得体力劳动的主体地位会逐渐被脑力劳动所替代(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不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一现象),但是这并不代表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论断不再适用,所说的劳动从始至终都包括了脑力劳动。归根到底机器也是由劳动者劳动创造的;科技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也是科技工作者大量脑力劳动的结晶。此外,如果不通过劳动将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中,科技的发展也不会对生产做出太大的贡献。再者,前文引述的自动化生产方式所创造出的大量产品,是物质财富。是使用价值,而且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已经对劳动生产力与价值及使用价值的关系做了明确的论证。因此,产品的剧增并无法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劳动价值论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商品的价值仍然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是不变的,只不过这种劳动具有高效性。高能性和高质性等新的特点。
其次,应该搞清到底是什么创造了价值,正确认识所说的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9]和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10]强调只有劳动才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用来估计和比较各种商品价值的最后的和现实的唯一尺度“,[11]也就是说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准确地说应该是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里的劳动是指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而非具体劳动,在资本论中明确地说到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12]虽然资本和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都参与了价值的形成过程,但是在价值的形成过程中,他们都不创造新的价值,仅仅转移了原有的旧价值。需要指出的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不再仅仅是指体力劳动还应该包括脑力劳动,而且脑力劳动正逐渐取代体力劳动的主体地位。因此上述的抽象劳动应该包括更高层次的脑力劳动,即技术创新。知识应用。理论研究和企业管理等类型的脑力劳动。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是指仅仅靠劳动是不能创造财富的,财富的形成要求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者相结合。这里的劳动是指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因此说资本和土地参与使用价值的创造,参与了价值的形成过程是正确的,而说它们创造了价值是完全错误的。
此外,还应该强调的是创造价值的只是劳动中的活劳动,物化劳动是已经凝结。物化的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现代化生产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活劳动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物化劳动(机器。设备等)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物化劳动并不创造商品的价值。这是因为:首先,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由活劳动创造;其次,这些生产资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缩短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以此来增加劳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因而创造价值的只是劳动中的活劳动。
以上认识,在脑力劳动占据主体地位。信息技术和知识在生产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认识企业经营者在生产中的作用以及他们该以何种形式参与分配?
三。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劳动
当今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使得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增加。这不仅仅是生产工人的劳动支出的增加,更多的是包括了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付出的大量的复杂的脑力劳动。由于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才能是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能否大大加强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对科学技术工作者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劳动做出全面的评价,提出相应的激励措施。对此,建议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企业领导人能和科技骨干实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试点。“
关于科技工作者的劳动的价值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科技工作者作为生产性劳动者,他们自身的劳动创造价值。对此,在资本论中也做过论述:有的人多用手工作,有的人多用脑工作,有的人当经理。工程师。工艺师等等,有的人当监工,有的人当直接体力劳动者或者做十分简单的粗工,于是劳动能力的越来越多的职能被列在生产劳动的直接概念下,这种劳动能力的承担者也被列在生产工人的概念下。“[13]由此可见,把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也看作是生产劳动者,从而也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而且由于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因此在同样的时间内,他们可以创造出比一般劳动者更多的价值。另一方面,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创造社会财富中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科技工作者将先进的科技应用到生产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产品的数量,还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因而,在评价科技工作者劳动的价值的时候,不应该仅仅根据他们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多少来衡量,还要看到他们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作用。
关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劳动的价值,如前所述,把经营管理者看作是生产劳动者。不过,经营管理者创造价值的劳动不同于一般工人创造价值的劳动,他们对于企业的作用也不同于一般工人。一般劳动者只是生产商品,不用承担其他的压力,但是经营管理者不仅要管理生产过程,还要决定该生产何种产品。该如何定价等问题。一个好的经营管理者可以挽救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与此相反,一个没有能力的经营管理者可以使一个原本盈利的企业变为亏损。企业经营者的价值不仅仅是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还包括了对社会的影响(外部效应)。由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价值不仅仅是创造价值,还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承受了更大的压力,他们从事的是更为复杂脑力劳动,是更多的自乘的简单劳动,他们理所当然应该获得比一般劳动者更高的报酬,这使他们自身人力资本价值得以实现。此外,为了防止58“。59“现象,为了调动经营者的劳动积极性,也应该使他们得到他们应该获得的报酬,对经营管理者采取年薪制和股票期权制相结合的分配方法,以此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对科技工作者实行科技入股制和年薪制相结合。
随着企业经营者的劳动价值不断被人们认识和肯定,有不少学者提出私营企业主的收入全部是他们的劳动收入,没有剥削的性质,从而得出资本家养活工人“。资本主义社会是最优越的社会等等荒谬的结论。这不禁引起了对私营企业主收入问题的再思考。
首先应该肯定私营企业主的收入里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的劳动所得。对此在资本论描述到:利润中也包含一点属于工资的东西。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是作为劳动的管理者和指挥者出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家在劳动过程本身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这种与剥削相结合的劳动……当然就与雇佣工人的劳动一样,是一种加入产品价值的劳动。“[14]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企业主管理企业的劳动也是生产性劳动,因而私营企业主的劳动也创造价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中没有剥削的成分,私营企业主的收入要大于一般的国企企业经营者,他们的收入中除了自己劳动应得那一部分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与资本投入相应的利润收入。如前所述,资本(代表机器等其他生产资料)这种物化了的劳动本身是不会创造价值的,因此这种利润收入是资本增值的结果,是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得来的。
总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中既有他自己劳动所得,也有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的部分。
参考文献:
[1]哥达纲领批判[M]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97第15页
[2]哥达纲领批判[M]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97第15页
[3]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92页
1。邹东涛。范王榜: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_学习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2。高尚全: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中宏网
3。卫新华:论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载宏观经济研究2001。3
4。企业家论坛:关于企业家的价值载www。263。com
5。王玉芬:劳动价值论:劳动者的经济观载经济问题2001。4
6。卫新华:关于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问题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2001。4
[4]哥达纲领批判[M]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97第15页
[5]哥达纲领批判[M]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97第15页
[6]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92页
[7]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90页
[8]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72第218页
[9]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75页
[10]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57页
[11]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60页
[12]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60页
[13]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100_101页
[14]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19_220页
深化對劳动价值论的认识【9821字】:http://www.youerw.com/jingji/lunwen_166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