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西方大航海时代极大促进造船业发展的时候,明朝中后期开始实行的海禁,使中国造船业和航海业不仅没能跟技术的进步,还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衰落了。最终,西方列强从海上凭借优势的坚船利炮给中国带来了百余年的屈辱历史,中国两千年来的造船业领先回归零点。
中国现代造船工业发源于19世纪中期。在民族危亡之际,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走工业救国之路,中国造船工业开始艰难的现代化之路。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开始制造军火和轮船。这不仅是中国现代造船工业的起点,更是民族工业的开端。中国造船工业也作为民族工业的起源而载入史册。
此时中国造船工业技术基础几乎为零,只能聘请国外技术人员,采用国外技术进行生产制造。此后中国逐渐可以自主建造一些货船和兵船,船上使用的设备也已部分实现国产化。但是由于统治者缺乏远见,以及随之而来的甲午战争的战败,中国造船工业又一次陷入低潮。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军阀割据、日本侵华以及国民推至台湾前的破坏,导致中国造船工业的发展再次陷入了长时间的停顿。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恢复造船工业。从修理和改造开始,中国造船工业在一片废墟之上再次起航。这一时期主要进行的是打捞沉船、修造民船和建造小炮艇等工作,为抗美援朝和随时可能进行的跨海夺岛作战提供可用的船舶。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后,中国造船工业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始建造一些鱼雷艇、火炮护卫舰等。同时,国家开始组织成立一些船舶科研机构,准备自行设计建造万吨轮等大型船舶。
随之而来的“大跃进”和“文化大”,对中国造船工业造成了严重的干扰。这一时期的浮夸作风和社会动乱,给中国造船工业的建造技术、管理水平、造船质量等带来了极其不良的影响。新中国首艘万吨轮“跃进号”首航即由于人员素质不过关导致沉没也给中国造船蒙上了一层质量不佳的阴影。尽管如此,中国造船人依然在1960年完成了首艘自主设计的万吨轮“东风”号的建造工作,在70年代为运载火箭试验建造了“远望”系列航天测量船和051导弹驱逐舰等里程碑式的船舶。
1978年的改革开放再次将中国造船工业带入发展的快车道,生产方针也从军品为主向军民融合路线转变。中国船舶工业开始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民用船舶迅猛发展,按国际规范、公约和标准,建造了巴拿马型散货船、双底双壳的成品油/化学品船等明星产品。伴随改革开放走出去的船舶而来的,还有先进生产管理技术的引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牵引下,中国仅用二十年的时间就发展为世界第三造船大国,造船量和订单量仅次于日韩。2010年,中国在造船完工量、新增订单量、手持订单量首次全面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除了传统的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运输船(CLG)、超大型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等一系列高技术船舶的交付使中国造船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逐渐波及世界航运业和造船业。中国作为造船大国而非造船强国,造船业受到极大冲击,众多民营船厂纷纷倒闭。为整合国内造船工业,解决中国造船业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的情况,国家开始主导产业转型。在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作为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成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根据《中国制造2025》中的规划,未来船舶领域的发展重点为实现产品绿色化智能化和实现产品结构高端化[1]。产业转型要求中国造船工业削减目前的过剩产能,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技术,通过完善液化天然气船建造工艺、突破豪华游轮制造技术、研制节能环保船舶和智能船舶等措施,提升中国造船工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真正实现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飞跃。 5300TEU集装箱机舱底层轮机生产设计+CAD图纸(3):http://www.youerw.com/jixie/lunwen_100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