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案例小结 14
结 论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重要性原则在风险审计中的应用
0 引言
重要性原则是审计中的一个基本应用概念及操作原则。重要性由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决定,若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错报是重大的[1]。审计重要性是开展审计工作的一项决定性因素。增强审计风险管理,是当前的审计界的一个重要任务,而重要性原则在审计过程中的运用恰好是权衡和把控审计风险的有力工具[1]。在制定审计计划时运用审计重要性,可以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领域,合理分配审计时间,确定需要搜集的审计证据数目,同时据此初步确定需要实施怎样的审计程序;在随后的审计工作实施阶段以及完成阶段应用审计重要性,能够合理把控审计风险,确保审计质量,从而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
重要性原则这一概念也适用于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的制度基础是内部制制度,同时运用抽样的方法,并以重要性概念作为思想基础而产生的创新型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的审计目标是针对会计报表的所有重大方面而不是报表的所有方面发表审计意见[2]。正因为如此审计重要性原则与风险导向审计的联系愈发紧密,以下将针对在风险导向审计下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意义及其具体内容进行探讨[3]。
1 审计重要性原则的理论概述
1。1 审计重要性的概念
国内外对审计重要性的理解大体一致,即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程度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判断,那么该信息就是相对重要的[4]。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指出,若信息的错报或漏报程度能够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该项信息就是重要的;国际审计委员会制定的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提到,重要性涉及的财务资料错报或漏报,不论是个别的还是合计的的数量以及其性质,会对那些依据这些信息做出决策的人产生影响,那么该项错报就具有重要性。在我国的审计工作中,一般意义上的重要性,是指增信(或鉴证)对象中有着错报的严重程度;财务报表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报表信息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同时如果这些错报会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的财务决策产生影响,那么这些信息就是重要的[4]。
1。2 审计重要性水平
在审计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的过程当中应当从报表使用者的立场出发,思考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时,财务报表中的某项错报是否能够影响或者促使财务报表使用者改变相关利益决策。确定多少数目及以上的错报会影响到信息需求者的决策正是运用重要性的关键所在,在临界值之上的金额的错报是重要的,否则此项错报不重要。在审计实务中,设定的此临界值就是重要性水平,即存在着数量和性质两个因素决定了审计重要性,以数量金额形式呈现出来的重要性就是重要性水平。
然而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并非一件易事,或者存在适用于所有被审计单位、所有情况的一个统一标准值,这是因为存在很多影响重要性水平的因素。例如,每一个被审计单位它们的重要性水平不相同,不同审计区间的同一个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性水平也存在差异[5],所以在确定重要性水平这一点上,审计人员需要运用专业的素质判断来确定重要性水平。同时,不同的审计人员在对同一个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制定重要性水平时,也会给出不一样的结果或者差别巨大,这就是因为了对影响重要性水平的各类因素的判断上,每个审计人员都有着不同的看法。所以,审计人员需要凭借专业素质的判断综合考量多种影响因素,同时依靠高度的职业谨慎来确定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原则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应用(2):http://www.youerw.com/kuaiji/lunwen_112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