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国内对CSR与财务绩效关联性研究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尤其是加入WTO的十一年来,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远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联系也更加紧密起来。但多年来我国一直是以粗放型的经济发展为主,这导致了众多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煤矿安全”问题、“农民工讨薪”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等得到了各界群众的广泛关注。而学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关联性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
我国著名教授周三多(2000)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具有非强制性、非官方性、普遍性等特征,主要包括企业对环境、员工、顾客、竞争对手、投资者和所在社区的伦理行为,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不仅能使企业自身效益得到提高,而且还能够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员工、顾客、供应者、竞争对手、社区和政府等)的利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也就是说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是正相关关系。[7]胡孝权(2004)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企业创造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产生广告效应,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统一的关键。朱瑞雪,郭京福(2004)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增强企业的差异化优势,提升企业的信誉度,有助于企业建立与客户及员工的良好关系,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有研究者从具体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如谭深和刘开明(2003)从国际竞争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影响,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短期可能对我国企业的对外贸易产生缩小效应,产生负面影响,而从长期来看,能建立企业的国际公信力,带来正面的贸易创造效应。[8]而刘庆雪和何仲坚(2005)讨论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关系,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有助于顾客忠诚度的增强,有助于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有助于改善企业外部的政策制度环境,有助于降低市场壁垒。[9]
徐光华,张瑞(2007)借助调查数据对企业的经营绩效、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认为三者构成了企业共生战略绩效体系的一个“绩效链”,并形成一个循环闭合系统,即由经营绩效驱动财务绩效,进一步驱动社会绩效,社会绩效再驱动经营绩效,完成一次循环。依次往复,犹如时钟,形成“战略绩效评价时钟模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绩效的提升,每循环一次,经营绩效和财务绩效将随之得到提升,形成良性的、永续的共生竞合的战略绩效评价模式[10]。
温素彬等(2008)按照资本形态的不同,将利益相关方划分为货币资本利益相关方、人力资本利益相关方、生态资本利益相关方和社会资本利益相关方,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方模型,并以中国46家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数据为依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已经开始关注其社会责任,但社会责任的披露信息仍然很少;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变量对当期财务绩效的影响为负;长期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其财务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作用。[11]
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中,大部分得出的结论是呈正相关的关系,但也有少数研究证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呈负相关或不相关。李正(2006)以上海证券交易所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衡量社会责任,以Tobin Q值衡量企业价值,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结果证实了“管理者机会主义假说”,即当管理者的报酬计划与短期企业利润密切相关时,管理者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会导致企业业绩与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之间出现负相关关系。[12]姜启军(2007)对企业社会责任与短期利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短期内,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的利润并不一定超过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的利润。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联性之理论解析与实证研究(7):http://www.youerw.com/kuaiji/lunwen_7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