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螟幼虫期优势寄生蜂特征生物学研究(6)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生物论文 >

桑螟幼虫期优势寄生蜂特征生物学研究(6)

图1。4  A:混腔室茧蜂雌成虫;B 蛹室中的桑螟蛹(左)和混腔室茧蜂茧(右);C桑螟蛹(左)和混腔室茧蜂茧(右)

长期以来,我国蚕桑行业中桑树害虫生物防治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仅限于常规寄生蜂种类的调查和野外寄生率统计。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混腔室茧蜂具有很高的野外寄生率,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生防因子。同时,混腔室茧蜂具有一系列独特的行为学特征,如:幼虫在完成寄主体内发育过程后,啮出体外继续保持取食状态,直至将寄主幼虫组织食尽才化蛹。在迄今所有报道的内寄生性蜂中,仅黑头折脉茧蜂具有该行为。因此,为了有效利用混腔室茧蜂进行桑螟生物防控以及研究寄生蜂寄主调控策略、行为进化,都有必要对该蜂的生物学特性及特征性行为进行系统研究。

1。4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选题目的

1)明确混腔室茧蜂对桑螟各龄期幼虫的选择性;

2)阐明混腔室茧蜂在桑螟各龄期寄主幼虫中的发育适合度表现;

3)探究混腔室茧蜂的寄主利用生活史策略。

1。4。2 研究意义

桑螟是桑树重要害虫,近年来在我国各主要蚕区多次暴发,严重影响蚕桑业发展。目前防治桑螟主要采用化学防治,由于害虫容易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效逐年降低。同时,农药施用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桑螟生物防治目前在我国主要蚕桑产区基本处于空白或停滞状态,对桑螟寄生性天敌的研究停留在普通的田间调查阶段,且数据陈旧,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桑树害虫生物防治的需要[19-21]。本研究首次在桑树主要害虫在开展寄生性天敌的生物学研究,为开发桑树害虫生物防治产品提供基础,从而探索出桑树害虫新型防控途径。

在生防实践中,筛选出一类新型、高效的寄生性天敌,首先必须对该寄生性天敌的各项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尤其是发育过程中的特征性生物学指标,从而掌握其生长发育规律,为规模化繁育及野外释放提供帮助和参考。通过本研究工作,可以摸清腔室茧蜂对寄主桑螟幼虫不同龄期的寄生效率及其子代发育指标,筛选出最适寄主龄期,同时,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解析寄生蜂幼虫在寄主体内动态发育过程以及寄生蜂幼虫啮出寄主体壁后的取食行为对寄生蜂后续发育的影响,从而揭示腔室茧蜂的基础生物学特性,为生物防治桑螟提供参考和依据。

1。4。3 主要研究内容

1)混腔室茧蜂寄生不同龄期桑螟幼虫的寄生率;

2)混腔室茧蜂寄生不同龄期桑螟幼虫后的子代体型大小及性比;

3)混腔室茧蜂对不同龄期桑螟幼虫的寄主选择性;

4 ) 混腔室茧蜂触角及幼虫取食的超微结构观测。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内寄生蜂混腔室茧蜂(Aulacocentrus confusum He &van Achterberg)和寄主桑螟(Diaphaniapyloalis)寄生体系建立于2015年6月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研究所桑园。该寄生体系饲养在24±1℃、60±10%RT和14:10h的光照周期的恒温室内。混腔室茧蜂幼虫,在寄主体内靠取食寄主桑螟幼虫组织生长发育,待寄主体型开始成熟,并形成蛹室后,开始从寄主体内啮出,短暂的时间内(5min左右),头壳开始重新钻入寄主体内继续取食寄主增加自身的营养。待寄生蜂完全取食寄主后,开始结茧。羽化的成蜂,转入新的小试管中,并用纱布橡皮筋封口,每天用1cm×1cm的小纱布沾取10%的蜂蜜水补充营养。寄主从初孵开始到化蛹,饲养在15cm×15cm×10cm的塑料盒子里,每天更换桑叶待其形成蛹室停止喂养,桑螟幼虫开始成熟化蛹。收集桑螟蛹在试管中,待其羽化后,转移到一个30cm×20cm×15cm的玻璃缸中,放入一片新鲜的桑叶插入一个盛满水的三角瓶中,提供产卵地点。从而实现对桑螟和混腔室茧蜂寄生体系的维持。论文网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