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里蝮雌体繁殖与幼体两性异型(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生物论文 >

乌苏里蝮雌体繁殖与幼体两性异型(2)

在生命史的演化中,子代卵大小与数量的权衡是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母体对后代的 资源投入导致产生了大小不一的后代,其中较大的个人能够有较高的存活率,因而被认为有 更好的适合度。后代大小是一个影响子代及亲代适合度的一个生活史特征,因为对于任何一 个母体来说用于繁殖的物质、能量及容纳卵或者后代的腹腔容量都是有限的,对单个个体提 供较多繁殖投入虽然能提高子代的适合度,但是会因此减少对其他后代的繁殖投入或单次的 繁殖数量[3]。 

另外,不同个体的形态、大小、体色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别对不同大小进化 驱动力的发展不同,雄性像较大体型发展通常是争夺食物和配偶的结果,而雌性像体型较大 的发育通常是为了增加生育能力,提高生殖输出[4]。 

关于两性异性,现有的研究更多的把目光投向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因为它们具有高度 多样性、数量多、分布范围广,生境多样性和有终生生长等特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是研 究两性差异的理想研究对象,并且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在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普遍性 差的现象,并且由于终身生长,在个体大小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性别差异是受各种因素 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它是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性别差异研究的理想模型,并得到了广泛 深入的研究。两栖动物中蚓螈目、有尾目和无尾目,爬行动物中的喙头蜥目、龟鳖目、有鳞 目(蜥蜴、蛇)和鳄目在这项研究中被广泛研究[5]。两性异性是一个在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 普遍性差的现象,并且由于终身生长,在个体大小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性别差异是受各 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6]。所以它是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性别差异研究的理想模型,并得 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研究以乌苏里蝮蛇为研究对象,分析雌体繁殖特征以及幼体形态特征 的两性差异。以实验室乌苏里蝮雌体繁殖季数据为基础,检测乌苏里蝮雌体繁殖的窝仔数、文献综述

窝仔重;测量每窝幼仔雌雄幼体各一条,记录形体上的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乌苏里蝮 的繁殖输出与雌体形态特征间的相关性及比较新生幼体的形态指标的两性差异。旨在研究乌 苏里蝮的繁殖输出与雌体形态特征间的相关性及新生幼体的形态指标的两性差异。 

2。 材料与方法 

2。1。 物种的研究 乌苏里蝮蛇,曾用名黑眉蝮,俗名七寸子、土公蛇、狗屎堆(辽宁),在东北又被称为白

眉蝮[7]。属蝰蛇科,蝮蛇亚科,蝮蛇属。头侧有颊窝的管牙类毒蛇。体略粗,尾较短,尾末 端与体色一致。较多出现在平原地带的草丛、石碓等地。在国内多分布于黑、吉、辽等省份。 在国外则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朝鲜。繁殖方式卵生。食物主要以鼠、蛙、食虫目动物为 主,也吃鱼,偶尔也吃蜥蜴和蛇,子代亦吃黒蚁卵。蛇与人类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且具有很高 经济价值,其蛇蜕、蛇毒、蛇胆、蛇血、蛇皮、蛇油、蛇卵、蛇干、蛇酒等都具有良好的用 处 [6]。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