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调节组合物在水稻抗病虫害中的作用(2)
时间:2024-01-24 22:38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白叶枯病一般是由带菌的种子和田间的病株稻桩等进行传播,风、雨等媒介对其传播也非常有利。一旦病菌到达维管组织,会很快蔓延到整个植株,而且其传染性很强,蔓延的很快。日本首先开展抗白叶枯病方面的工作,随后,中国也开始进行研究。 1。2 稻瘟病来自优O尔P论R文T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水稻稻瘟病是由Magnaporthe grisea(Hebert)Ban引起的世界性的真菌性病害,是水稻生产上的三大病害之一,流行很广,对水稻的危害最大[8]。在中国,最早出现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中,“稻苗枯死,状死出现了烫伤”描写的就是稻瘟病,因此又称为稻热病、火烧瘟、嗑头瘟[9]。它广泛的分布于世界上水稻栽培的国家和地区,每年都会对水稻造成一定损失,严重时会颗粒无收。稻瘟病在水稻的各个部位和各个发育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按其为害部位和发育期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其中穗颈瘟最为常见,对水稻的产量影响最大。若稻瘟病在水稻秧苗期和分蘖期发病,可使叶片大量枯死,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有些稻株虽不枯死,但抽出的新叶不易伸长,植株萎缩不抽穗或抽出短小的穗,孕穗抽穗期发病、节瘟、穗颈瘟严重发生,可造成大量白穗或半白穗,对于水稻生产是极大损失。 稻瘟病作为灾难性的水稻病害之一,每年在我国的南北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在一些病菌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甚至达到40~50%[10]。自1990年以来,我国稻瘟病的年发生面积均在380万公顷以上,年损失稻谷在12亿公斤以上。稻瘟病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不利于水稻的持续高产稳产。因此,人类与稻瘟病经过漫长的斗争后,在防治稻瘟病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其中化学防治和选择抗病品种是主要的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是在稻瘟病易发的几个生长阶段进行,按照农田中病害发生情况,合理喷洒农药。在稻瘟病突发时期,化学防治见效快,能够挽回大量的损失,因此化学防治一直作为主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但是我国的农业生产者通常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而非科学的农药使用观念进行水稻培植,农药的滥用和过度使用一直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过量的高毒、高残留的农药等化学药剂对水稻周边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污染源难以降解,水稻内化学残留超标,直接影响了人体的健康。此外,化学试剂的长久使用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不能进行长久有效的进行防治。在这里,生物防治就凸显了它的价值,虽然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比而言,见效慢,但是生物防治对水稻以及水稻周边的环境影响小,不会危害人体的健康。 1。3 稻飞虱论文网 稻飞虱属于半翅目,飞虱科,是水稻生产上毁灭性的害虫之一[11],具有群居性、迁飞性、爆发性和猖撅性等特点,能够随着季风迁移,对环境有极强的适应性。常见的种类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其中尤以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危害最严重,限制了我国水稻产量的增加和品质的提高。而褐飞虱是一种单食性水稻害虫,是中国水稻种植区最重要的害虫之一,尤其是淮河以南,发生的情况较为普遍。但是它只能够水稻以及普通水稻上繁衍后代,褐飞虱属于迁飞类型,当环境条件发生恶化时,它能够在风力的作用下向外进行长时间的迁移,因此,对水稻具有较大的危害性。白背飞虱也是我国水稻种植区主要的迁飞性害虫之一,它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2~28℃,成虫的虫卵在25℃以上,30℃以下的成活率明显提高。虽然白背飞虱在稗草等作物和杂草上也能存活,但是最适宜的寄主还是水稻。近些年来,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化学试剂的滥用,白背飞虱的发生率显著提高。灰飞虱除了水稻外,对玉米的危害正成逐步上升的趋势[12]。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