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来源大豆种质对细菌性斑点病抗性研究(3)
时间:2018-07-26 20:08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级别 表观描述 1 叶片无病斑或仅散生少量局限型褐色斑点,直径0.5mm左右,病斑占叶面积1%以下 3 病斑散生,较多局限型或不规则型斑点,直径1mm左右,占叶面积1%~5% 5 病斑散生,不规则型斑点,直径2mm,占叶面积6%~10% 7 病斑不规则,扩展相连呈小片坏死斑,占叶面积10%~25% 9 病斑扩展,大块连片,占叶面积26%以上,叶片枯萎死亡 不同材料的抗性等级由感病度的平均值 划分:高抗为1.0,抗为1.0< ≤3.0,中抗为3.0< ≤5.0,感为5.0< ≤7.0,高感为 >7.0。 1.2.3关联分析方法 分子标记数据来自大豆50k SNP芯片基因分型结果(http://www.soybase.org/ snps/index.php)。按稀有等位变异频率MAF>5%筛选SNP标记,最终获得31045个SNP用于分析。使用GAPIT中MLM_PCA+K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9],PCA矩阵为主成分结构矩阵,K矩阵为亲缘系数矩阵,显著性水平为-log10P≥3。进一步根据关联SNP标记筛选出稳定表现的QTL。以-log10P≥3作为显著性水平,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得到的标记比对Song等(2010)发表的大豆公共图谱,得到其遗传位置,以5 cm以内为标准定义为一个QTL位点[10]。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豆种质接种细菌性斑点病S1菌株的症状反应 田间发病情况表明,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发生普遍,复叶表现多为水浸斑或褐色坏死斑,周围有褪绿晕圈,病斑直径为3 ~ 4 mm。不同级别抗性反应的症状特点明显,抗感品种差异明显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