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家庭的贫困挑战:生活经验、贫困认知和社会距离(10)
时间:2016-11-24 21:13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小陈的案例原本属于一种行动受迫,也就是压迫性行为,但是他的家庭的贫困给他带去了深刻的心理负面影响。通过案例,我们不难发现,从原本的家庭困难的状况到后来的疾病困扰,从父爱缺失和母爱泛滥,从社会影响到亲属冷漠,都对小陈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挑战。他无法找到适合的方式排解内心的孤独,无法找到适合的人群宣泄自己的情感渴求和疾病苦痛。这样,在这种内外因素的双重压迫下,他的贫困挑战就可以归结为一种新的理念模式:孤立性行动经验。 我们通过深入和小陈的对话,发现他自己内心深处并不喜欢和那些社会上的朋友在一起,反而更加向往学校的正常学习和交友生活,但是他心里觉得自己是坏孩子,配不上学校的同学。同样,他也坦言过,在学校有受到过别人的歧视和孤立,有些活动男生女生都并不会主动告诉他。小陈的自暴自弃行为,也是内在方面给自己与社会竖起了一道隔离墙。他的亲属层面,则是作为外界社会的孤立行动。总之,这两个层面在孤立贫困人群中同时发生作用,使得贫困人群的孤立性生活经验增多,使得他们的内心缺失面积增大。他们的隐蔽世界,在渐渐形成丰富的贫困生活经验的时候,都显得很是消极和被动。因而关注这个层面十分需要。 (四)无奈性行动经验 要了解无耐性行为,我们先看几句走访语录: “没办法,没办法,改变不了的,试过的,都没有用”、“我们只能放弃孩子上学的机会,毕竟百事孝为先,必须得花钱把母亲的病看好”、“哎,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看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我们自己呢,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还是离婚了这样生活在一起不仅仅是物质困难,就连心里深处都感到很折磨”、“社会机构啊,那个帮不了我们什么,我们就这样过吧,就这样过着,反正政府不会让我们饿死”、“没钱了,没钱了只能去居委会要一点,我们自己也觉得没面子,但是有什么办法呢,有没有文化,一般的单位又不要我们,我们只能得过且过啊” 在这些谈话记录中,我们很能清晰地感受到低保人群的无助和无奈,也就是别无选择的一种精神叹息和行动受阻。无耐性行为在这里指的是,低保家庭成员因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困惑,而无法做出相应的积极回应,带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去生活,时常感到无奈和无助,但并不付诸行动或者很难以个人的行动来改变状况。 在这次走访中间,我们记录了很多这样的话语,通过整合资料,我们发现,一般的无耐性行为首先表现出内心的无奈,然后才折射到他们的生活经验上面,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般低保家庭成员的固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凭借着这些经验去应对生活压力和精神空洞。 无奈性行为,通常和压迫性行为、焦虑性行为三者合为一体。也就是说,在贫困作为挑战的低保家庭面前,他们首先因为贫困而感到压迫,当这种压迫让他们感受到无法改变的时候,他们就会被逼着去做些什么事,比如实在没有饭吃了就去居委会闹、实在没钱给孩子读书了就去卖血,等等。这种压迫性行为上升到贫困者的心理感觉上,就是一种无耐性行为,因为他们的意识里面,这是不得不和唯一的办法。至于焦虑,中间必然时刻参和着,没有人在众多的压力面前会始终平静下去,更何况是衣食住行都不得完全妥善的低保户。但是他们内心对此是怎么认识的呢? 五、贫困认知:贫困作为挑战的态度选择 什么是贫困认知?在这里,贫困认知指的是贫困人群针对自身的贫困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外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困惑,而做出的一种观念判断、思想认识和自我定位。贫困作为挑战,给低保家庭的隐蔽世界带去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行动经验。了解到了贫困作为挑战的低保家庭都一般有着哪些生活经验以后,我们再进一步去探讨贫困作为挑战的态度选择问题。就是说,低保家庭成员在面临自己的贫困的时候,主观上是倾向于什么样的态度。在整合走访资料的过程里,笔者初步归结为四大类别。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