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家庭的贫困挑战:生活经验、贫困认知和社会距离(5)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经济论文 >

低保家庭的贫困挑战:生活经验、贫困认知和社会距离(5)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学者关注到低保家庭隐性的世界。那就是,关于低保家庭成员心理发展过程,唐钧、朱耀根、任振兴认为,由于资源的集中,一些穷困家庭更容易陷入贫困,形成贫困、家庭破裂、贫困加深、孩子贫困的贫困循环,这就是带给他们精神困扰的潜规则(唐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再选择》、《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1990)。这种初步关注低保家庭成员的内在生活,是十分可贵的。因为外在世界寻根的学者太多,实际的效果又不能立竿见影。因而从外到内去反思低保群体的内心世界,再由他们的内心世界折射到我们可以看得见的外部生活,是低保家庭的贫困挑战研究的一个转折点(成元君,治理城市新贫困的路径选择理论月刊,2007,年9月)。
然而,目前这种思文和陈述还偏少。笔者此次通过走访和调查低保家庭的贫困挑战,通过从外到内,由内再及外的思文分析,对此话题做出了初步的制度设计提议。笔者试图挖掘贫困作为挑战,对他们的内心构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们内心真正的与唯一的需求是否只有物质生活的改善?
(二)已有研究的贡献
在已有的低保家庭的贫困挑战研究中,各个社会学领域人士都做了不同的解释和制度要求。这些研究或多或少帮助我们认识到了那些贫困人群的生活领域的缺失和需要,为我们提出了一套一套的理论构想和设计提议。系统分述起来,他们分别的贡献在于以下几个不同方面:
第一,充分认识到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保制度的进步。正如唐钧所言,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这些年里面扩大了保障的对象、增加了保障金额等等,也是这些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帮助很多贫困家庭缓和了矛盾。这种缓和的意义在于,我们将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探索一种长远的方法来了解和解决贫困户的各种挑战。
第二,对于探索和寻求脱贫的方法提供了较为系统和科学的认知。不论是侧重制度脱贫还是社会融合脱贫,他们都勇敢的提出了一套积极的社会机制转变的构想,试图从低保人群的生活表象细微到内部,帮助他们真正走进健康的社会发展环境,帮助他们谋求平等的发展机遇。因为这些认识具有很大程度的科学性,那么也就在很多地域都开展了起来,这是研究者的理论上升到到实践的一种巨大成功,这也是他们的研究对于改善贫困者贫困的贡献,是对社会的贡献。
第三,对低保成员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认知重建,也抹去了一些社会标签意。对于低保家庭的社会排斥压力的探究者的贡献之一就在于,帮助社会群体真实的、客观的认识到低保家庭的不平等待遇。这是一种伟大的博爱情怀的弘扬。这个层面的研究,对于重新构建社会对低保群体的认知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同时,这项研究也为那些没有自信心的贫困人群建立一定的自信心提供现实可能性。这些研究者试图让社会接纳贫困者的同时,也要让贫困群体认为社会可以接纳自己、自己能够被社会接纳。
第四,对于未来低保体系的完善提供了理想蓝图。尤其是祈求通过机构转变来实现对低保家庭贫苦压力的缓解的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远大的社会保障法杖计划。
第五,打开了低保成员心理挑战的研究之门,为社会学的发展和社会工作实践的开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这项研究工作是一直以来着迷于研究低保家庭物质生活生活困难重重的研究者们,在探索新的领域来更加全面彻底地认识低保群体层面上,做出的质的飞跃的一步。我们往往站在外围的角度,而没有真正走进贫困人群的内部世界或者隐蔽世界,现在已经算是一种缺失的发觉。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