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情况动态分析(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数学论文 >

大学生就业情况动态分析(3)


以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这一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的经验来看,不论处于何种发展程度的国家,都会在某一时期集中出现的“知识失业”或“过度教育”等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往往都是与此前的高等教育扩张问题同期出现的。欧洲一些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大都经历了高等教育的扩张。美国在1969年至1972年的三年间寻找工作的男性大学毕业生数量相对于总的劳动力增加了三倍。印度自独立以后,高等教育走向规模不断扩张之路。高等院校从1950年的723所增至1989年的7056所,入学人数从1950年的17.4万增加到1989年的394.8万,年均增长率高达10%。这种情况在国内也是无一例外。以下给出具体分析:
从供给的总量来看,应届毕业生数量的急速增加无疑是促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假如其它情形不变,供给增加,则劳动力的需求方就会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在供给迅速增加的形势下,用人单位就可能相应地提高用人要求和降低待遇标准,大学毕业生的如果不降低期望,就会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相反,从需求的总量来看,尽管这些年我国经济保持着较为迅速的增长趋势,但就业弹性在不断下降,相对于连年迅速增加的就业供给而言,社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增长非常缓慢,甚至已经出现减少的趋势。任何一个环节的不适应,都会造成大学生就业的不畅。
从数量上来看,中国大学生数太多了是否造成了就业困难的问题? 扩招后中国大学生是比以前多了,然而它与我国庞大的总人口基数比不是多了,而是仍然很稀缺。可见,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不都在于扩招规模上, 更主要在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结构、质量和就业观念问题上。
一般来说,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较平稳或者没有太大的问题时。政府应该主要实施市场匹配政策,把促进劳动市场的有效运转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由于某种临时性的原因或经济周期波动而出现困难局面时,应当主要实施需求调节政策。而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持续地出现困难从而长期处于某种非均衡状态时,则需要“双管齐下”。或“三管齐下”。同时实施需求政策与供给政策等各项措施的调节。但是在这时,既要注重采取各种应急性的政策措施,例如一些需求调节政策,以广开就业门路,解决燃眉之急,也不能忽略那些作用时效相对滞后、但是却具有根本性调节作用的政策措施,诸如供给政策,因为从长期来看,后者可能更为重要。进一步地说,我们在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时,应当注意保持政策的可持续性,既要关注当前,更要着眼于长远;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保证高等教育事业与整个社会经济之间的基本平衡关系。

1.3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在我国国内,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早在2003年以前,就有些学者分析过这一问题,但更多的是从大学生思想、心理和素质等方面进行阐述的。在2003年以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开始出现,学者们将目光集中在这一问题,从不同方面和角度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许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有的学者从高等教育、政府、学生本人三方面分析;有的学者以市场经济的角度,从生产环节、流通环节、销售环节以及市场管理环节这四方面进行分析。总之,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很多学者都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但其中不乏也有一些分歧,例如:扩招是不是导致就业难的原因?大学生就业是不是真的难?大学生就业期望值是不是定的过高?中国的大学生在量上是不是真的供大于求了?等等的一些不同的见解。就关于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虽然许多学者提出了诸多合理的建议和对策,但其中有很多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且有很多都是理想化建议,只能是治标而不治本,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具有可行性,或者是以解决其它问题为前提的。比如:关于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素质和经费的问题,有的学者只是提出要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增加就业指导经费。对于如何提高指导人员的素质,选用什么样的人担任就业指导人员,以及就业指导经费从何而来等问题,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说明。再比如:有的学者提出,用人单位要转变选择人才的观念,切忌人才高消费。这只是对用人单位提出的希望,至于如何让用人单位转变观念,合理使用人才,并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这与实际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一定的差距。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