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研究(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数学论文 >

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研究(2)

12

一、研究的原因及目的

数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华罗庚曾经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学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可见数学无论是对未来的学习或者生活都会产生很大的作用。而素质教育的深化实施以及新课改的的推进优化,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和要求不断的提高。数学以其学科性强、逻辑性严密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形成学困生,而新课标指出,“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如何转化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尤其是在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匮乏的农村小学,造成数学学困生的原因更加错综复杂,而切实把教学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让全体农村小学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发展是开展本研究的原因及目的。

二、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一)关于学习困难生的界定

总结我国的大量研究,上海市教科所提出的学习困难的界定有一定的代表性。学习困难生可以理解概括为以下几点:

⑴学习成绩长期而稳定地达不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水平。

⑵身心生长发育正常。

⑶学习困难之间是有差异的,表现为产生的原因不同,表现形式和结果不同,学习

转化的条件也不同。

(二)关于学习困难生的研究成果

西方国家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一般认为从1896年西方摩根的神经学模式开始以后逐步被心理学模式替代。到70、80年代更多的西方学者注意学习困难的心理特点和社会背景方面的研究。着重探讨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就责任归因、自我概念特征,以及行为模式同其社会特征之间的联系。其中,角色理论和归因理论都取得一定的效果。

与西方相比,原苏联的研究更强调两方面:第一、认为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的原因是教育的不足。第二、强调在不分班的集体教育中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水平。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还进行了长达20年之久的“教学与发展的相互关系”的实验。她认为,学生处在各自水平线上,有一定的个性差异。学校不能搞强求一律。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各自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上,这样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认识需要,促进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

我国对数学学习困难学生问题的研究:包括对家庭因素的探究,和认知因素的研究等。而我国数学学习困难学生问题真正深入系统研究开始与全面贯彻“义务教育法”以后,他们均以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某年龄段学生为对象,对数学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诊断、界定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具体的教学措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的设想与方向

学习困难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涉及到非智力因素的各个方面。但通过广泛的文献搜索,目前关于学困生的研究往往单纯的从某一个学科或者某一个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并不能全面的说明学困生的问题,也就不能建立积极地干预机制。所以课题的研究当力求从各个方面来分析学困生的原因,更侧重于学困生心理特征、环境因素的研究,帮助人们更深入的了解导致学困生形成的各种消极心理,对学生几种典型的消极心理进行分析,从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更多的为教学实际提供帮助,从实际教学出发回归实际教学。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