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藻毒素的提取及其生物降解研究(3)
时间:2017-05-03 21:35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导致水生浮游动物、鱼类以及水生植物因缺氧或中毒而死亡。 (2)危害人类及其它动物的健康。蓝藻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天然毒素,主要是 环肽、生物碱和脂多糖内毒素,上述毒素的致毒类型包括肝毒性、神经毒性、遗 传毒性、皮炎毒性等[4] ,其中以肝毒性的微囊藻毒素危害最大。另外在水生动物 体内积累的藻毒素包括鱼、贝和浮游动物等,有可能通过食物链的累积效应从而 危害人体及动物的健康。 (3)破坏水域生态景观。当蓝藻水华暴发时,水体水面被厚厚的蓝藻水华所 覆盖,水体透明度下降,颜色变绿,加之死亡的浮游生物和鱼类漂浮在其中,不 仅使原来干净、清澈、透明的水体变得色泽混杂,浮游藻类死亡后沉入水底并堆 积使水体变浅,加速了湖泊、水库的沼泽化进程,破坏了原有的生态景观。 1.1.3 蓝藻水华的防治 国内外学者对蓝藻水华的控制进行了探究,根据其除藻机理,可分为以下几类: (1)化学法。即用化学药物灭杀的方法,如松香胺类、三连氮衍生物、有机 酸、醛、酮以及季胺化合物等有机物和铜盐(硫酸铜、氧化铜)、高锰酸钾磷的沉盐等)、氯气、臭氧、漂粉精等无机物[5]。其中硫酸铜是应用最 为广泛的杀藻剂。 (2)机械清除法。采用重力振动、旋振和离心等方法将藻类收集起来,并使 之与湖泊介质分离[6]。 (3)营养控制法。调节营养盐的输入,主要是控制磷的输入[7]。 (4)曝气混合法。通过机械混合或曝气破坏水层。 (5)水动力学控制法。如通过增加湖水流量来减少滞留时间。 (6)生物控制法。采用经典、非经典生物操纵法及微生物杀藻技术等方法来 控制蓝藻。主要包括微生物控制、大型水生植物抑藻、水生动物控藻。 由于前五种方法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化学法除对水体产生污染外,还可能 对鱼类等其他生物种类也产生毒害作用;机械清除法成本和能耗过高;营养控制 法代价过于昂贵曝气混合法能耗和运行成本太高;水动力控制法能耗过高。因此 第优尔种方法生物控制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1.2 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 1.2.1 微囊藻毒素的种类、结构 微囊藻毒素是一组环状七肽物质,一般结构为:环D-丙氨酸-L-X-赤-p-甲基 -D-异天冬氨酸-L-Y-Adda-D-异谷氨酸-N-甲基脱氢丙氨酸,如图 1-1 所示,其中 X、Y 为可变的 L-氨基酸。目前已知有 75 种以上的微囊藻毒素,由于 X、Y 不 同而产生多种异构体。在自然界中存在最普遍、 含量较多、毒性较大的是MC-LR、 MC-RR和 MC-YR,其中L、R、Y分别代表亮氨酸、精氨酸和酪氨酸[8]。在MCs 的结构中,Adda(3-氨基-9-甲氧基-2,6,8-三甲基-10-苯基-4,6-二烯酸)是一种 特殊的 20 个碳原子的氨基酸,其结构改变或被去除后,微囊藻毒素的毒性就会 降低。 1.2.2 微囊藻毒素的毒理性质 随着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深入,发现 MCs 对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都有毒性作用[9] 。目前已报道 MCs 的毒性有肝毒性、肾毒性、肠毒性、胚胎发育毒性、 免疫毒性、遗传毒性、细胞毒性等和致畸作用等。 微囊藻毒素可以通过饮用水途径、食物、食物添加剂以及通过食物链,或特 殊情况下通过静脉输入到的透析病人体内等途径进入人体,从而对人类产生危害。 由于 MCs 的生物毒性作用的靶器官为肝脏,因此,它主要通过引起人患肝病而 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人们接触有毒蓝藻,会发生皮肤和眼睛过敏、发烧及急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