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唐古特白刺化学成分活性研究(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生物论文 >

沙漠唐古特白刺化学成分活性研究(2)

14

3.1 实验结果 14

3.2 实验讨论 17

3.2.1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17

3.3.2β-谷甾醇的应用价值 21

3.3.2.1 β-谷甾醇的生物学活性及临床应用 22

3.3.2.2 β-谷甾醇的工业应用 23

结  论 25

致  谢 26

参考文献 27

1  绪论

    白刺,属于蒺藜科(Zygophyllaceae)白刺属植物,种拉丁名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 ,别名为:地枣、酸胖、白茨、沙漠樱桃 ,在古代称为沙蓬米、东廧。唐古特白刺果实的形,色,味与樱桃类似,是沙漠中少有的浆果状核果实,素有“沙漠樱桃”之称。其果实晶莹剔透,红似珍珠,紫似玛瑙,被人们誉为“高原红珍珠”。白刺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在民间,白刺的入药历史悠久。北魏《齐民要术》: “东廧,耐旱耐盐碱,种子入药,可食”。《本草拾遗》:“东廧,味甘平、无毒,益气轻身,久服不饥,坚筋骨”。《本草纲目》中记述,白刺“气味辛、寒、无毒。主治心绞痛、痛肿溃脓,止痛。疗丈夫虚损,阳痿精自出,补肾气,益精髓等”。在《中药大辞典》上白刺称之为卡密,果熟时采收,晒干后入药。其具有调经活血、滋补强壮、健脾胃等的功能,主治气血两亏、身体瘦弱、消化不良、脾胃不和、月经不调、虚寒腰痛等症。西伯利亚白刺(Nitrariasibirica Pall.)在新疆,是维吾尔族习用药物,称作为阿克羊塔克乌拉盖,其功效主要有降血压、健脾胃、催乳、调经活血等。当地的少数民族将白刺果用于治疗高血压头晕和消化不良等疾病,具有相当显著的疗效。在蒙药中,唐古特白刺也是较常用的民间用药,称其为哈日莫格。可助消化,健脾胃,还有解乏安神的功效,主治的症状有:神经衰弱、脾胃虚弱、气血两亏、消化不良。白刺在现代医学研究中认为白刺性味甘酸,微咸温,主治身体虚弱,气血两亏,月经不调,腰腹疼痛等症。[1]

    尽管白刺的民间用药历史悠久,但其生物学活性,化学成分的研究属于薄弱环节。对唐古特白刺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为白刺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1   白刺的生物学特征

1.1.1  白刺的分布

    白刺科共有1属12种,从中国西北的干旱地带及西伯利亚,直到欧洲地中海沿岸和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澳大利亚西南部也有部分的分种类。中国有8种,主要分布在西北以及北方部分地区。 

    白刺局限于在荒漠及荒漠草原分布,在湖盆低地、干草原区、沙漠边缘、风堆积沙的龟裂土和河流阶地的微盐渍化沙地上生长。其还能在草甸型沙土,结皮盐土,半固定风沙土以及山前钙土,含盐量达到0.118-0.229%的土壤中生存。小果白刺具有更广适应的范围和分布面,东至西伯利亚的草原带,耐盐碱性比其它白刺更强,可在皮草甸盐土含盐量高达0.55%上构成群落。在半荒漠草地植被和荒漠上,白刺是重要的建群种之一。在沙漠中,白刺常在湖盆外成环状,且与更低处的盐爪爪群落,盐生草甸以及其他盐生植物群落规则地生长成同心圆式的生态系列格局。

                   白刺属物种的命名时间及地理分布[2]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