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型浮体水弹性响应解析研究(3)
时间:2022-02-09 22:43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基地(Mobile offshore base, MOB)。MOB 也具有多种不同的型式,但是均是由多个 模块通过刚性连接器,柔性连接器和动力定位系统连接而成的,具有良好的水动力性 能,用以起降美国海军的各型作战飞机。近年来,VLFS 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各种 型式的 VLFS 概念层出不穷,总的来说,VLFS 的发展呈现以下的趋势: (1)VLFS 的用途越来越广泛。 (2)VLFS 越来越趋向于具有自航能力,可以在恶劣气候条件下机动。 (3)VLFS 的模块型式及功能越来越多样化,且水动力性能越来越好。 (4)VLFS 各模块之间的连接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5)VLFS 的工作海域越来越向深水发展。 我国拥有 300 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与 3。2 万公里的绵长海岸线,蕴藏着丰富的 矿物和油气资源,尤其是面积为 260 万平方公里的南海海域,拥有约 200 亿吨油当量 的石油资源,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南海恶劣的自然环境、深海石油开发技术的不 成熟使我们在开发南海资源时遇到极大的压力,不仅难以开发我国实际控制海域的油 气资源,更难以强化我国在南海海域的军事存在,难以形成有效威慑,任凭其他东南 亚国家或者域外大国窃取南海海域的大量资源,使我国在维护海洋主权和缓解国内能 源紧张问题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发展超大型浮体应用于南海资源开发和主权维 护,既可以保护和开发南海的自然资源,也可以强化我国在南海的军事存在,乃至对 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 综上所示,发展超大型浮体,既是国际研究的热点,也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有 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既能有效开发我国海域内蕴藏的丰富资源,缓解我国能源紧 张的局面,也能强化我国在争议海域的军事存在,推动国防技术的发展,是推动我国 海洋战略实施的重要战略性装备,因此要大力研究与发展。 1。2 超大型浮体的发展历史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各国都先后进行了海洋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由此诞生了很多 海洋工程装备,而超大型浮体是其中用途最为广泛的结构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很多国家都对超大型浮体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其中以美国和日本的研究最为成熟,发 展了多种 VLFS 的结构型式。 日本于上世纪 90 年代发展的 Megafloat 是箱式型超大型浮体的代表。日本位于亚 洲东部的太平洋上,由四个大岛及约 4000 个小岛组成,陆地面积 377800 平方米,其 中山地和丘陵占了陆地总面积的 70%,且为世界上有名的震区。日本陆上资源匮乏, 十分依赖进口与海洋资源,其领海面积为 310000 平方公里,超过其陆上面积的十倍 以上,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1995 年, 日本成立了专门研究超大型浮体设计与建造技术的技术委员会 (TRAM),并且提出了名为 Megafloat 的设计概念,首先将其应用于海上飞机场的 设计之中,并且通过了飞机起降试验。1999 年,该技术委员会等比例建成了 Phase2 模型,并且成功地进行了飞机起降的实验。2001 年,为了在环境更加恶劣的深水海 域使用超大型浮体,TRAM 又提出了半潜式 Megafloat 的概念,改进后的 Megafloat 具有立柱与下浮体,有良好的水动力性能。2001 年后,日本造船研究中心与造船工 程师协会又提出了柱-箱混合式的超大型浮体概念,并且在日本羽田国际机场的新跑 道建设中成功应用了这种新的浮式结构形式。2008 年,TRAM 成功将浮力发电系统 引入到 Megafloat 中发展了具有配套发电功能的半潜式超大型浮体。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