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生物论文 >

基于微生物鉴定板使用的菌种分析研究(2)

时间:2024-05-07 21:55来源:95306
11 2.4.6数据整理和分析 11 第三章结果与讨论 13 3.1ECO板颜色反应鉴定结果 13 3.1.1ECO板变色结果 13 3.2.1ECO板浊度反应结果 32 3.2.2ECO板浊度数值表对菌样比对和

11

2.4.6数据整理和分析 11

第三章结果与讨论 13

3.1ECO板颜色反应鉴定结果 13

3.1.1ECO板变色结果 13

3.2.1ECO板浊度反应结果 32

3.2.2ECO板浊度数值表对菌样比对和鉴定 33

结论 35

参考文献 36

致谢 38

第一章绪论

1.1松材线虫病

松材线虫病,又被称作松树萎蔫症、松材线虫萎蔫病、松树枯萎病,它对于松林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具有毁灭性的病害,其发病特点是传播速度快,传播面积广,从而使得大片松林迅速患病萎蔫直至枯死,造成了各个国家在林业上的巨大损失。因此,人们不得不对这一类病害引起足够高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经过前人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引起此症状的病原为嗜木伞真滑刃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和其伴生细菌[1],嗜木伞真滑刃线虫又被俗称为松材线虫。松材线虫病传播媒介较为复杂,主要传播媒介为松墨天牛,其次还有锦天牛、云杉天牛、长角天牛、二斑色天牛、象甲、几丁虫等。松材线虫的寄主也有多种,受害最为严重的主要有马尾松、湿地松、赤松、火炬松、日本黑松等。松材线虫原产于北美,对当地的松林并不造成严重的破坏,但直至该物种被传至亚洲,于1905年首次在日本的长崎县发现,之后病害不断沿日本的西海岸延伸,在70年代病害发展迅速,几乎扩伸到了整个日本,这使得日本的林业受到了严重的损失,损失木材达2.4×106m3(真空靖治,1985)。而到了1982年秋,在我国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松林中首次发现了松材线虫病,在后20年中,该病害不断蔓延,在我国已有14个省市发现该疫情,目前在广东、广西、湖北、江苏、浙江、山东、安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此灾害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并且仍然呈现扩大的趋势。我国部分地区松林面积覆盖率较大,如疫情仍然得不到控制,这会对我国自然景区和林业生态环境构成极大的危害。

松材线虫病从上世纪初就已经发现,直到现在已经历了有将近一百年的时间,但人们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仍然没有较为确切明了的解释,由于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发病因素多,所以人们在各个层次上都缺乏对松材线虫病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在初期的研究中,人们首先认为松材线虫是唯一的病原,但经过后期一系列的试验得出松材线虫并不是唯一病原。在1980年,Oku等人[2]首次提出松树萎蔫病是由从松材线虫自身携带的细菌产生毒素引起的,并且提出松材线虫的传播具有双媒介系统,天牛在松树之间传播线虫,而线虫在松树内传播致病菌。在1990年,Kawazuk分别用从松材线虫体内分离出的细菌和经灭菌的无菌松材线虫接种赤松苗,松苗都不患病。用没有无菌处理的松材线虫接种松树苗,发现松苗患病。用无菌化处理过的松材线虫和从松材线虫内体分离出的细菌同时接种一颗松树苗,结果松树苗患病。由此可知真正致病的为松材线虫和其自身所携带的细菌。2000年,赵博光在我国首次进行了这类问题的实验研究,用上述的类似步骤分析致病因素,认为致病原因是松材线虫和其伴生细菌共同引起的。

1.2抗病育种学研究

(1)诱导抗松材线虫病的赤松胚性愈伤组织和愈伤组织增殖赤松主要分布于俄罗斯东南部地区、朝鲜、日本以及我国的东北部地区,赤松是在沿海丘陵区主要的造林树种。但赤松又是极易被染病的树种,赤松林被大面积感病使得林业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自1978年起日本部分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松树萎蔫病后,就开始了抗松材线虫病的赤松松树种的选育工作。但采用种苗繁殖的方法时间周期长,难以在短期内见效,因此,采用赤松愈伤组织进行离体培养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大量优良的抗病植株,也可以实现短周期内的生产增益。能使体细胞发生的关键因素是要获得胚性愈伤组织。使得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主要有外植体的类型、外植体的发育状况、基本培养、培养基中添加的激素种类、激素浓度还有碳源等[3-6]。其中植物激素种类、植物激素浓度对于松属类植物胚性愈伤组织具有诱导作用。2,4-D、6-BA、KT、NAA等植物激素作用于体细胞胚胎发育初期。愈伤组织常在添加有高浓度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培养基上培养,每一种激素对愈伤组织的诱导作用程度不同,其中2,4-D的影响程度大于6-BA,但激素的浓度会随着树种和基因型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吴静,朱丽华,许建秀,吴小芹,叶建仁等人[7]的实验表明,以赤松为实验对象,浓度为1mg/L的6-BA和2mg/Ld的2,4-D匹配更为合适愈伤组织的培养。(2)抗松材线虫病赤松丛生芽的生根与移栽秦莉、吴小芹、王张丽等人[8]选用抗松材线虫病的赤松胚苗,截取带有子叶顶芽进行继代增殖[9]。实验分别用低温处理、不同含量营养液、不同强度光线照射等因素测定对赤松丛生芽的生长有何影响。发现在17℃下培养5d后的赤松丛生芽生根能力最理想,其根系丰富,明显优于其他对照处理组。其后又用不同含量的香蕉汁处理赤松丛生芽的生根能力,得出培养基中添加的香蕉汁浓度在30-50mg/L时,能够促进丛生芽不定根的发生。实验将不定根处于生长阶段的丛生芽分别放置在自然光散射照射下和太阳光直射光下,发现在自然散射光下抗病赤松丛生芽移栽成活率更高。(3)激素和光照对抗松材线虫病的赤松丛生芽离体保存的影响以抗病赤松丛生芽为例,通过愈伤组织离体快繁技术已经成功获得无性快繁再生体系[10]。这已被视为一种优良资源,因此为了避免优良种在继代培养中的衰退或 基于微生物鉴定板使用的菌种分析研究(2):http://www.youerw.com/shengwu/lunwen_20369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