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生物论文 >

基于微生物鉴定板使用的菌种分析研究(3)

时间:2024-05-07 21:55来源:95306
有效的保存,应对离体组织进行必要的保存。秦莉,吴小芹等人[11]采用正处于生长时期的单个赤松丛生芽作为实验材料,利用不同的光照和植物激素在不

有效的保存,应对离体组织进行必要的保存。秦莉,吴小芹等人[11]采用正处于生长时期的单个赤松丛生芽作为实验材料,利用不同的光照和植物激素在不同温度下对单个抗病赤松丛生芽进行处理,测定哪些因素可以更适合赤松苗的保存。首先分别设置五个浓度梯度的脱落酸(ABA),分别为0mg/L、0.5mg/L、1mg/L、1.5mg/L、2mg/L,添加进入1/2DCR基本培养基中。共有3个重复,分别放置在暗培养环境、光暗交替(光照为12h)、全光照射(光照为24h)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之后观察结果。结果显示无论脱落酸的浓度为多少,放置在黑暗环境下的赤松丛生芽大多数存活率较低,大致低于15%。在光照交替的环境下,由于脱落酸的浓度不同。对其保存效果也有不同。其中,在光暗交替和全光照射的环境下,脱落酸浓度为1mg/l的培养基中赤松丛生芽的保存率最高,赤松丛生芽的长势良好。之后实验又采用不同浓度的两种植物激素组合使用,测定赤松丛生苗的存活率。在1/2DCR培养基中分别加入浓度为的0mg/l、0.1mg/l、0.2mg/l的6-BA,又分别加入浓度为0mg/l、0.1mg/l、0.2mg/l的萘乙酸(NAA),培养一段时间后,结果显示,单独使用6-BA或NAA要比两者组合使用时的存活率要低,并且,在培养基中添加浓度为0.2mg/l的6-BA和0.1mg/l或0.2mg/l的NAA时,赤松丛生芽的保存效果较好。

1.3松材线虫病原学的研究

松材线虫病从上世纪初开始直到现在已有将近一百年的时间,但涉及寄主种类多,传播途径广泛,致病机制复杂。在早期的研究中,人们一直误将松材线虫作为唯一的病原,但随着一系列的研究表明,松树萎蔫症的致病原因不仅与松材线虫自身有关,还与其体表携带的某些细菌有关。某些细菌所分泌的毒素可以使木质部薄壁细胞受到毒素侵染而至死亡,由于发病迅速,从而使得整棵松树枯萎死亡。河津等人用经无菌处理过的松材线虫侵染无菌苗,一个月后观察结果,松苗未死亡;用未经无菌处理过的松材线虫侵染无菌苗,松苗患病死亡。经研究,松苗死亡原因是由于松材线虫体表所携带的芽孢杆菌,芽孢杆菌可产生苯乙酸。之后赵博光等人[12]在显微镜下观察松材线虫时,并没有在体内观察到细菌。同时又设置两组实验,分别用未经无菌处理的松材线虫侵染黑松苗,一组使用抗生素培养,一组使用无菌水,结果发现,使用抗生素的一组仍有活的线虫,而无菌水一组,黑松苗患病死亡。结果显示,松材线虫和其体表携带细菌共同侵染才可使松树患病。但自然界中不存在无菌苗,因此实验设计较为理想化,有一定程度的漏洞。Bolla等人[14]证实在自然界中用无菌处理的松材线虫进行侵染,松树患病

枯萎。

1.4松材线虫病致病机理的研究

松材线虫病病害系统较为复杂,具体的病理机制还未有明确的定论,经大量研究报道,到目前为止大致分为四个观点:酶学说、毒素学说、空洞化学说和细菌学说。

酶学说:松材线虫自身所分泌的酶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松树受到松材线虫侵染后,感病松树内某些细胞的形态结构会发生变化,松树体内的薄壁细胞会随着线虫的侵染逐渐坏死,细胞膜脂发生较强的氧化作用,在氧化作用逐步加强的同时,松树内细胞大量降解,韧皮部的细胞形状开始改变,松材线虫也开始大量繁殖[15]。在松材线虫感染松树的初期,松树树干部分细胞会产生异常的电解质渗漏状况,这是由于薄壁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遭到破坏。细胞膜的各个代谢反应发生紊乱,过氧化反应使得细胞内电解质渗漏异常,最终造成薄壁细胞坏死。经过一系列研究表明,发现松树在受到线虫侵染后,松树内的酶活性的变化会有较大的起伏。其中松树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变化较为明显,并且根据松树受到的松材线虫的侵染强度的不一样,酶活性的变化程度也不同。何龙喜[16-17]在抗病性有差异的松树中做了比较,分别用松材线虫进行侵染,发现每一种松树内的酶活性变化各有差异,其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较为明显,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显著上增。随着植株不断的被侵染,茎干内酚类物质的含量有所上升,这可能与苯丙烷的不正常代谢相关。 基于微生物鉴定板使用的菌种分析研究(3):http://www.youerw.com/shengwu/lunwen_20369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