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薹草属糙果薹草组(莎草科)是薹草亚属中一个较小的组,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亚洲的泛喜马拉雅地区。Kükenthal在1909年对其修订后,又陆续发表了该组的4新种和1个新亚种,泛喜马拉雅地区有糙果薹草组植物7种、1亚种和1变种,这些种之间差异小,分类问题较突出。在文献考证、标本查阅(尤其是模式标本)基础上,结合该组植物的果囊和瘦果形态、微形态特征,分析了形态性状的分类学意义,从而对泛喜马拉雅地区糙果薹草组植物进行了分类修订。承认泛喜马拉雅地区该组植物共有4种、2变种,其中新组合变种1个,2个名称被处理为异名,结果如下:Carex inanis Kunth、Carex inanis Kunth var。 rufolistolon (T。 Koyama) Y。 F。 Lu et X。 F。 Jin [Carex rufolistolon T。 Koyama; Carex griersonii Noltie]、Carex inclinis C。 B。 Clarke、Carex setigera D。 Don [Carex lancisquamata L。 K。 Dai]、Carex setigera D。 Don var。 schlagintweitiana (Boeck。) Kük。 [Carex schlagintweitiana Boeck; Carex schlagintweitiana Boeck。 subsp。 deformis Noltie]、Carex staintonii X。 F。 Jin, H。 Ikeda et O。 Yano。
Abstract Carex sect。 Hirtae (Cyperaceae), a mid-sized section belonging to subg。 Carex,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Europe and Asia, with the persity hotspot of Pan-Himalaya。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Kükenthal’s world-wide monograph in 1909, four species and one subspecies of this section were described as new to science and the Pan-Himalaya region contains seven species, one subspecies and one variety。 There was inconspicous difference among these species, whereas the taxonomic treatments of the species in sect。 Hirtae were problematic。 Based on literature survey, specimen examination, together with the observation of morphological and mic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perigynia and achenes under SEM, the taxonomic revision of sect。 Hirtae from Pan-Himalaya were treated, and four species with two varieties were recognized。 A new combination, Carex inanis Kunth var。 rufolistolon (T。 Koyama) Y。 F。 Lu et X。 F。 Jin, was proposed, two names, Carex griersonii Noltie and C。 lancisquamata L。 K。 Dai, were respectively reduced to synonyms of C。 inclinis C。 B。 Clarke and C。 setigera D。 Don。71966
毕业论文关键词:薹草属; 糙果薹草组; 泛喜马拉雅; 瘦果; 果囊; 分类修订
Key words: Carex; C。 sect。 Hirtae; Pan-Himalaya; achene; perigynium; taxonomic revision
目录
目录 3
引言 4
1 材料与方法 5
1。1 标本查阅 5
1。2 果囊形态与微形态观察 5
1。3 瘦果形态与微形态观察 5
2 结果 5
2。1 瘦果形态和微形态 5
2。2 果囊形态和微形态 6
3 分类处理 10
3。1 分种(变种)检索表 10
3。2 种类列举 10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4
引言
泛喜马拉雅地区地理范围西自阿富汗的瓦罕走廊,沿兴都库什山山脉东北部、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东至横断山东缘,包括阿富汗东北角、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北部、尼泊尔、不丹、缅甸北部,以及中国的西藏南部、青海东南部、甘肃东南部、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总面积为156。6万平方公里,其中95万平方公里位于我国境内。作为地球的第三极,这里山高谷深,气候多变,环境复杂,植物多样性分化极为强烈,如杜鹃花属Rhododendron和马先蒿属Pedicularis等这些大属的大部分种类,约数百种集中在此区域内论文网。据目前的记录估计,该地区植物种总数约2万种,其中中国境内约有1。3万种,约占中国植物种数的43%。薹草属是莎草科中最大的一个属,全世界有2000多种[1]。1753年林奈在Species Plantarum中建立了薹草属。20世纪初,Kükenthal总结了前人的研究结果,发表了多篇分类研究论著,将薹草属分为4个亚属:原始薹草亚属Subgen。 Primocarex、复序薹草亚属Subgen。 Indocarex、二柱薹草亚属Subgen。 Vignea和薹草亚属Subgen。 Eucarex,其中原始薹草亚属现已并入复序薹草亚属。Kükenthal还建立一些组section和亚组subsection,大多也被使用[2]。此外,Don对喜马拉雅地区和尼泊尔的薹草属进行了研究,发表了数个新种;Boott研究东亚和南亚的薹草属并发表了大量的新种[3];Böckeler主要对欧洲的薹草属作了分类研究;Maximowicz主要研究日本、韩国及中国华北和东北的植物,发表了一些薹草属的新分类群;Franchet与Savatier在研究中国和日本薹草属时,也发表了大量新分类群[4];Komarov在编写Flora Manshuriae时,描述了数个新种[5];C。 B。 Clarke对东南亚的薹草属也深入研究,发表了许多新种[6]。Ohwi和Koyama对日本及邻近地区的薹草属植物进行研究,Akiyama对远东地区的薹草属植物进行研究,均发表了大量新分类群(包括若干新组)[7-9];Mackenzie研究北美的薹草属植物、Blake研究澳大利亚及邻近岛屿的薹草属植物、Nelmes系统研究马来西亚群岛和Indo-Chine地区薹草属植物时,也都发表了许多新种和新组[10]。在Flora of North America的编撰中,Ball和Renicek[11]收录北美产薹草属植物480种。戴伦凯等在编撰《中国植物志》(莎草科薹草属)中、英文版时,对中国的薹草属分类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1]。 泛喜马拉雅地区糙果薹草组莎草科分类修订:http://www.youerw.com/shengwu/lunwen_81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