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电子通信 >

非接触式感应充电电路的设计+电路图(2)

时间:2020-09-25 09:03来源:毕业论文
1.1 非接触式感应充电的简介 非接触式感应充电技术是由无线电传输技术演变而来,通过电磁感应让充电器和设备之间传输能量,并且调节频率使得发端的

1.1 非接触式感应充电的简介

   非接触式感应充电技术是由无线电传输技术演变而来,通过电磁感应让充电器和设备之间传输能量,并且调节频率使得发端的频率,使得和接收端的频率达到一致,形成共振,提高传输效率。

1.2 非接触式感应充电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2007年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马林·索尔贾希克(Marin Soljacic)等人在美国《科学》杂志的网站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无线电能传输的想法早已被提出,但一直未能实现,因为发射器发出的电磁能传播到四周,不集中,传递能量的效率低,能量转换少。而一种可以通过无线电能传输使得能量转换的理论被教授马林·索尔贾希克提出了。索尔贾希克提出的理论,是使电磁能量发射机和接收机设备产生相同的频率达到共振,从而实现能量的转换效率,减少能量损耗。参照这一理论,研究小组进行了实验,他们用铜质线圈作为电磁共振器,分别装在发送端和接收端。让发送端送出某一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并且接收端的频率也相同。从而使电能得到了无线传输。他们进行了多次实验,成功的将“共振原理”应用到实验当中,并取得了成功。这项技术取得了成功,在两米外隔地点亮了一个60瓦的灯泡。虽然目前最远距离只有2.7米,但研究者相信在2.7米内已经能用电源对电池进行无线充电,这是在整个范围内的。富士通说这个系统可以在同一电源充电,没有了需要配套充电器的问题。研究者相信这一技术在未来将得到广泛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技术的优势开始体现,许多公司都生产无线MP3,手机,剃须刀,计算机等。无线充电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但无线充电还不很完善,充电效率不是很高,还需进一步改进。 

    目前,无线充电技术在小功率家电的范围内具有一定优越性的。但对于实施大功率的无线传输不是很容易。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智能产品耗电快,经常会遇到手机、电脑需要充电的情况,但携带充电器是很麻烦的,也不是随时随地能找到电源。随着智能产品的增多,我们还需要带不同型号的充电器。如果无线充电技术能够普及,我们将没有这样的困扰,减少了许多麻烦,生活更加便利。 

    早在几多年前交流电之父特斯拉就提出了无线充电的构想。他设想让地球和电离层之间形成低频共振,并且利用地球周围的电磁波作为传输电能的工具,类似于无线电通信。但由于资金缺乏特斯拉在1908年停止了这项实验,他建造的铁塔也被拆除抵债。 

    经研究表明无线充电期间手机电池不会出现过热和漏电现象。由于目前业界主要采用的主要是Qi无线充电技术的低功率部分(5W以下),与一般的USB接口电源充电无异,只是电流比较低,大约500mA(智能机的有线充电器电流一般是1000mA),所以不会产生过热问题,至于漏电问题,由于Qi无线充电技术接收端需要通过线圈将电磁场转换成电力,由此不会出现漏电现象。

    并且长时间的使用充电板无线充电并不会缩短电池的寿命。用户从以往通过有线充电的方式改成无线充电,反而会有效的延长电池的寿命。因为,很多用户都喜欢一边充电一边玩手机游戏或者上网,当输入电流和输出电流大于电池所能承受的电压范围,电池就有可能变得不稳定,使得电池的寿命缩短。而通过无线充电,由于电流相对而言变得更低,故而能大幅度减少电池因为工作电压过高而变得不稳定的情况。 非接触式感应充电电路的设计+电路图(2):http://www.youerw.com/tongxin/lunwen_6159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