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故分析和润滑的意义
从事机械操作或管理的人会在工作中发现这样一个事情:很多机械润滑故障的原因出在机械自身的运转问题上,即发生了不必要或不正常的振动以及噪音,或机械本身材质有问题,发生了过盈配合等。当然,也有可能是选用的润滑剂质量有问题,论文网或不在保质期内。但在生产中大多都是由于润滑油或油质不合格造成的。这可能是由于工作环境温度太高引起的。怎样鉴别机械是否处于温度过高状态呢?这里有一个办法:鉴别者可测量轴承外壳的温度,若人体无法适应或忍受这个温度不超过5秒钟,那么说明温度有可能过高,再采用仪器精准测量机壳表面温度。一般人体可承受温度在65度左右,测量结果一般都会超过70度,可想而知其机壳内部温度会超过这个数值,发生这种情况要立即停车进行检修,排除隐患。隐患排除后还要对本次故障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得知,温度过高原因在于机械运转产生大量热量无法短时间内排出所致。并且机壳散热效果不佳,有些散热孔为生产介质所覆盖遮掩,极大的影响了机械的散热。最后,还有一种可能是发生了机械自锁。判断机械是否发生自锁则要看是否有因摩擦所产生的碎片。这种情况很普遍,一般发生在陈旧或使用年限长的设备上。
2设备润滑的管理和预防
首先,建立设备润滑台账,编写润滑操作规程。按照操作规程选用润滑油型号,用量和加油周期,并设置具体合理的润滑部位,每次加油后还要做好清理工作。
其次,要根据漏油程度对设备进行等级划分:
①渗油。油迹不明显,在油迹被擦净后5分钟内不出现油迹。
②漏油。在油迹或油滴被擦净后5分钟内出现油迹。(这里的5分钟可视为鉴别是否漏油的一个临界时间。)
③漏油点。有一条明显油迹或一个油滴。擦拭后不在出现可视作渗油。
④不漏油设备。静结合面不渗油,动结合面不漏油的设备。
⑤严重漏油设备。一个漏油点一分钟滴油超过三滴。
最后,要定期检验润滑油质量。采取检验方法和标准大致可分为水溶性酸碱测定,水分测定,运动和动力粘度测定,密度测定和闪电燃点测定等。符合标准的润滑油可用在生产,不符合测试标准的润滑油严禁使用,且不可随意代替使用。
3润滑材料的分类与选用
润滑材料大体上可分为四类:液体润滑剂。半固体润滑剂。固体润滑剂和气体润滑剂。
液体润滑剂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润滑剂。它包含矿物润滑剂。合成润滑剂。动物润滑剂和水基液体。半固体润滑剂也称润滑脂。润滑脂是在润滑油(基础油)里加入能起稠化作用的物质(稠化剂),把油液稠化成具有塑性的膏状润滑剂。从一定意义说,它兼有液体和固体润滑剂的优点。固体润滑剂则是以固体形态在摩擦介面起润滑作用的物质。主要有有机物。无机物。金属化合物等。气体润滑剂只是把液体润滑剂中的液体介质换作气体,通常有空气。氮气。氦气。氩气等。气体润滑可以实现摩擦系数低,过转速运行,以及气体的可压缩性实现承载负荷低的效果。
做到合理选用润滑材料,就要熟悉润滑材料的代号和质量指标,这里以液体润滑油为例。根据GB/T7631。1―1987规定,润滑油代号书写形式是类别+品种+数字。类别是石油产品分类,我们用字母L表示。品种是润滑油按其应用所对应的组分。A代表全损耗系统,C代表齿轮,D代表压缩机,E代表内燃机,F代表轴承。定子。离合器等。G代表导轮,H代表液压系统,M代表金属加工,T代表汽轮机。数字则是代表润滑油的粘度等级,数值是其在40℃时的中间运动粘度值,单位是mm2/s,共20个等级。例:L―AN150,表示粘度等级为150mm2/s的全损耗系统润滑油,其在40℃时的中间运动粘度为150mm2/s。至于质量指标,这里有粘度。粘度指数。开口闪点。凝点。倾点。水分。抗泡性。抗乳性。沉淀物。腐蚀性等等。
4选用润滑油需注意的因素
要选用一款适合的润滑油,首先,要考虑润滑油的一些技术参数,如粘度。粘度指数。闪点。倾点等。然而,在这几项参数中最重要的是粘度和粘度指数。顾名思义,粘度是液体受外力作用移动时,其分子间所产生的阻力大小。而粘度指数是评价润滑油粘度―温度特性曲线的一项指标。粘度指数越大说明粘度受温度影响越小,这一点对选用润滑油来说至关重要。其次,是润滑油的加注方法:主要分为手工给油和连续给油两种。通常手工给油最为普遍。而油浸式。飞溅式。喷油式和滴油式都属于连续给油润滑。最后,要根据具体润滑零件,不同部位选用不同种类的润滑油。尤其注意在高温高速下润滑时,应选用粘度较高的润滑材料作为润滑介质。
5结语
机械的正常运转是企业产生效益的直接条件。尤其是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化工企业,机械润滑对设备的平稳运行度和完好率显得更加重要,更是检修时的重点目标。然而设备机械润滑重中之重是在于如何管理和如何选用,只要管理到位,从使用人员的培训,润滑剂的检验与选用,添加方法和记录,安全存放这几个方面去管理,机械润滑才能真正走向管理系统化。只要合理选择和使用润滑油,润滑油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机械润滑才能真正走向合理应用化。这也是预防润滑事故发生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
机械设备润滑材料的管理与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