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舍勒的同情伦理学认为同情是再体验、再感知、再参与的体制。依据舍勒同情的体制,将教学同情分成情感维度、认知维度和行动维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学生插话行为根据教学同情维度可以划分成情感传递、情感感知、情感参与和情感融合。运用教学同情,笔者对教学同情案例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分析结果,笔者尝试提出改进建议,从而帮助教师处理学生插话行为。89011
Abstract :Max Scheler's sympathy ethics believes that sympathy is a system of experience, perception and re participation。 According to the system of Scheler's sympathy, the teaching sympathy is pided into affective dimension, cognitive dimension and action dimension。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 variety of students' behavior can be pided into emotional transmit, emotional perception, emotional participation and emotional integration。 Using the teaching sympath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teaching sympathy case。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the author tries t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help the teachers to deal with the students' behavior。
毕业论文关键词:教师; 学生; 插话;同情源Y于U优I尔O论P文W网wwW.yOueRw.com 原文+QQ75201-8766
Keyword: teacher; student; cut in word; sympathy
目 录
引言 4
一 教学同情维度 4
(一)情感维度 4
(二)认知维度 5
(三)行动维度 5
二 教学同情类别 6
(一)情感传递 6
(二)情感感知 7
(三)情感参与 7
(四)情感融合 8
三 教学同情案例研究 8
(一)教学同情案例阐述 9
(二)教学同情案例分析 9
(三)教学改进建议 10
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引言:
“插话”原意是指加入谈话(多指不合宜地)。课堂上,孩子们不举手,不经老师同意,甚至是不站起来想说就说的言语行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插话”。 随着新课改的开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插话行为出现的越来越频繁。教师需要寻找出可以系统的解决学生插话行为的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笔者发现可以运用同情帮助教师解决。其中学者舍勒的同情观点笔者认为最为合适。舍勒 (Max Scheler) 将“同情”称之为“同悲同乐的过程”。 他曾指出,同情往往是以对外来体验以及对这些体验的本性、品格之某种形式的认知为前提的(即“再感知”)。主体需要在感知他人的情感的基础上,对他人情感进行再体验,进而形成自己的情感。再体验与再感觉之后,主体还需要再参与他人的情感之中,最后才达到同情。 那么舍勒的同情思想真的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处理学生的插话行为吗?笔者将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分析解决这个问题。来自优Q尔W论E文R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一 教学同情维度
根据舍勒的观点,主体需要在感知他人的情感的基础上,对他人情感进行再体验,进而形成自己的情感,同时主体还需要再参与他人的情感之中,最后才能达到同情。由此可知再体验、再感知、再参与构成了同情的主要机制,使得同情包含了情感的、智力的、行为的因子。教学同情与同情一致,主体也需要经过再体验、再感知、再参与才能达到教学同情。根据同情中所包含的情感、智力、行为因子,对教学同情的维度进行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