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感传递
情感传递指的是学生将自己所表达的情感传达给教师,但是教师并没有接收到学生的情感。在插话行为中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插话时,教师根本没有关注学生的插话行为,而是直接阻止学生的插话行为,并且训斥学生。
情感传递形式下,学生进行插话就是将自己的想法表达给教师,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但是教师呢?从教学同情的情感维度出发,首先笔者不能否认身为一名教师,走上教师行业是对学生存在一定的爱的。然而该类别下的教师决策,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只有一点喜爱之情,看不见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负责等。当然,教师与学生也就达不到一种共鸣的状态。所以在情感维度上就没有达到教学同情的要求。再看认知维度上,学生的情感表达,教师没有体会到,这说明教师根本就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认知与体验。失去了教师的推己及人思考,自然教师的教学决策在认知维度上就没有达到教学同情。教师对学生的插话行为做出的行为是直接阻止学生的插话行为,甚至出现训斥。然而在行动维度上教师对学生应该是倾听等行为,并且两者之间是互助的结果。但是教师训斥等行为,带来的结果是教师心情不好,在课堂上带着情绪,学生由于被老师批评,上课也不好好听讲,课堂效率低下。这样的结果是双输而不是双赢。
通过三个维度的分析可以得知,在该类别下教师与学生并不存在教学同情,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插话行为并没有达到同情式理解。
(二)情感感知
情感感知相对于情感传递,多了一个知的过程。情感感知,最简单的来说就是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教师,教师知道了学生的情感。在插话行为上,教师最常见的教学决策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插话话语说完,就让学生坐下,不对该学生的插话行为做出一定的反馈。教师继续按照自己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这种类别也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观察到的最常见的处理插话行为的方式。在该类别下,教师对学生的插话行为存在教学同情吗?文献综述
根据三个维度,首先笔者从情感维度进行分析。在该类别下教师让学生讲完了自己的插话话语。从这一情景中,笔者看到了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尊重,表明教师做到了情感维度上教师对学生的爱。但是情感维度上更高层次的共鸣状态没有达到,笔者在教师和学生的表现中看不到两者情感的流动,只是学生传递了情感,教师接收到情感,但是没有进行再理解,最后也就达不到共鸣状态。情感维度上,教师的教学同情呈现了一部分,但是还没有达到最好的情况,所以只能说存在一小部分的教学同情。既然在情感维度上教师并没有对情感进行再理解,这也说明了教师在认知维度上没有表现出同情。认知维度上要求教师运用智力等因子对学生的情感等事物进行再理解,但是在该类别下笔者观察不出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再理解,或许存在一部分的再理解,但是并没有完完全全的运用自己的知识等去认知情感。所以认知维度上不存在同情或者只存在一小部分的同情。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插话行为的教学决策是让学生坐下,不进行评价等行为。该行为很容易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伤心,导致上课不专心,注意力低下。老师则继续按照自己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最后顺利的完成了本次课。从教师的行动中可以看出教师选择了倾听学生的插话行为,这是教师去了解学生的想法的行动,这是符合教学同情的。但是教师最后做出的行为结果是教师有力,学生却没有得到帮助,没有形成一个互助的结果。通过三个维度的分析,笔者认为该类别下,教师对学生的插话行为是存在小部分的教学同情,应该是教师同情式理解的最低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