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转型的重要阶段,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显现,虽然政府积极地采取一些措施加以解决,然而解决结果并未让公众满意,相反却引起公众对政府的行政执行能力产生怀疑,政府公信力面临挑战。近年来不断出现一些体现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事件,最近的贩卖婴儿事件、多美滋奶粉事件、无故杀人事件、城管“执法”殴打商贩事件以及近期的马航MH370失联事件,引起了公众对政府的强烈不满,这些都充分显示出政府公信力所面临的严重危机。除了一些社会性事件,还有的是由于政府自身的腐败,不顾公众的利益,只顾自身的好处,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从而影响了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引起公众不满。针对政府自身的问题,总在2013年6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四风”问题,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习总指出这“四风”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是损害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是造成了脱离了群众、丧失密切联系群众政治优势的因素,长期使与群众产生若即若离甚至离心离德的现象,政府信用在人民的心中也就大打折扣。“四风”的危害显而易见,不仅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而且极大的危害了的执政理念与方式,如果不能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遏制,政府公信力必然受到威胁。
分析地看: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行为信用下降。主要包括政府及政府工作人员在行政过程中的不规范,不负责任而导致的行为信用下降。什邡,这个因在“5·12”汶川地震中遭受重创而广为人知的川西小城,近日再度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据媒体报道,因担心四川省什邡市宏达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引发环境污染问题,当地部分群众到什邡市委、市政府聚集,并逐步演变为群体性事件,当地警察甚至动用“催泪弹”驱散群众。这种政府动用公权力“维权”的行为引起了公众的强烈不满,对于政府的信任急剧下降,导致民众对与政府丧失了信心,将一些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医疗药品安全都归因于政府。如果当时的政府采取积极的措施,多与群众交流,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也就不会引起这样的群体事件。可见,摆脱这种危机,提升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势在必行。还有政府在行政的过程中不能正确的认清到自身的“权力清单”,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却管,更有甚者,有些政府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直接干预经济,并以政府的名义、依靠政府权力,来谋求自身的发展,获得利益,这便直接导致经济市场秩序的紊乱,从而引起经济危机。除此之外,我国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也存在行为信用下降的现象,有的政府接到上级命令提供优质的服务与产品,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却欺上瞒下,层层搜刮,以至于最后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并没有像上级批示的那样,这些都极大地损害了政府及政府官员在公众心中的形象,直接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
2.政府政策信用的下降。主要包括公众对政府政策制定、执行的科学性、合理性的信用程度降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政策在制定的过程中应该遵循民主原则,充分接收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却缺乏必要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在公众不知情的情况下,一些政府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制定出对自身有利,而又违背公众利益和意愿的公共政策,这样的政策使得公众的权益得不到满足,势必会引起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对政府丧失信心。(2)有些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并没有根据当地的实情,并没有经过实地的考察和了解民意,而盲目地制定出脱离实际的公共政策,这些政策不但没有给公众带来应有的权益,反而造成严重的后果,然而政府并没有为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取而代之的是相互地推卸责任。政府这样的一种行为不仅体现在政策信用的下降,而且也体现了其行为信用的缺失,自然得不到公众的信任。(3)有些地方的公共政策并不稳定,由于我国的地方政府官员具有流动性,一个领导班子的上台必然会出现一套相应的政策,这就导致公共政策变更的随意性较大,公众也就无法做出符合政府政策的正确行为。(4)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维护本地方利益,随意制定同上级政府政策相抵触的土政策,实行地方保护政策,导致公众因公共政策体系的相互矛盾而失去对政府的信任。例如,金融危机期间,杭州为鼓励本地企业发展,率先派发消费券,并直接规定:“为鼓励消费者购买本地产品,在指定直销店购买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4类产品可按面额享受18%优费,其中由财政补贴企业13%”,使外地企业受到极大损害[5]。以上现象导致公众对于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是维护公众利益产生怀疑,而逐步失去对政府政策的信任。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