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这个词如今已经过时了。“后现代“在中国建筑界的影响最大时是80年代中期。建筑界同仁们引进“后现代“概念,比文学和其他艺术门类中引进它要早一些。中国的建筑理论家在这个问题上赶了一个早班车。
我今天不想深入讨论“后现代“这个概念本身的内涵,也不会介绍关于它在中国传播的详细情况论文网,只是想通过回顾近二十年中国建筑界的发展过程中对“后现代“选择性使用,说明“后现代“这个概念是如何被“误读“。“误用“的。首先应该申明,说“误读“。“误用“,并非批评中国建筑界没有把握住“后现代“这个概念的本质,因为其一,“后现代“拒斥“本质“;其二,文化传播几乎总是一个“误解“的过程,我们只须稍为弄明白,产生于一种语境。一种历史条件下的概念,在另一种语境。另一种历史条件下,发生了何种变化和影响。
一。中国建筑界通过谁认识“后现代“?
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美国建筑师和理论家。耶鲁教授罗伯特。凡丘里的两本书建筑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它们是六七十年代出台的。
纽约时报专栏女作家。赫克斯苔布尔,现代建筑向何处去?(或称现代建筑在十字路口)。
英国建筑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的后现代建筑语言。尤其是,詹克斯危言耸听,在该书第一部分即宣告“现代建筑于1972年某月某日下午死去“,因为美国圣路易城几座公寓楼房被市政当局认为不适合居住。易滋生犯罪,因而炸毁重建,于是这个炸毁的时刻就被他称作现代建筑死亡的时刻。其实,那几座楼房的标准和样式与深圳的园岭住宅区差不多,在中国尚属于中等档次。因为在美国属于低收入阶层居住区,住宅区的死角成为黑人孩子干坏事的地方,治安较差。詹克斯1977年作出的这个宣言,在以后的七八年中,几乎传遍了国际建筑界。
为后现代建筑出台推波助澜的人物中,有很多专事建筑评论的人,如彼得。布莱克,他针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名言:形式跟随功能,写出了一部形式跟随惨败,副标题为“现代建筑何以行不通“。另一位建筑评论家和文学家美国人汤姆。沃尔夫,写了一本从包豪斯到我们的房子,以一种乡土美国的立场,大肆抨击由德国人和法国人传入美国的现代主义建筑。因为正是二次世界大战,导致大量欧洲建筑界的精英人物流向美国,使得美国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大本营。
作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实践者,年轻时热衷于跟随现代主义大师的美国建筑师菲力浦。约翰逊可谓一个非常显眼的代表。他可以代表一种玩世不恭的“商人十贵族公子哥儿“的典型。他的“后现代“名作,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高层办公楼,由于设立了一个怪异的顶部有弧形凹口的屋顶而成为“后现代“建筑以噱头代替以平屋顶为代表的理性和几何性的一个绝妙注解。
二。“后现代“建筑的大致意思
1。现代主义建筑的大致意思
现代主义建筑的首要原则是建筑应该重视功能,并根据实用功能的要求作出理性设计。
顺便要说一句,说一个公司办公楼为了突出某形象,搞装饰性的或复古性的噱头,其“突出形象“的动机不能算是建筑的功能。现代主义建筑的功能概念,是指更基本的东西,比如空间能容纳多少人,作什么用途,开会还是聚餐还是睡觉等。审美和玄学的目的要求,不在建筑的所谓“功能“之列。由于以功能作为首要原则,十九世纪那些折衷主义的装饰线条,就被认定为没有价值。简洁的平面,简洁的立面,流动而开阔的空间,良好的视野。通风和采光,等等,这些建筑的基本要求,正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带给人类的幸运。这些我们今天己经习以为常。可是在古典建筑中,厚重的立面。封闭而晦暗的空间比比皆是,因为古典建筑造成那种端庄威严的效果,窗户开得小,柱子大,墙体厚,因而牺牲了建筑的许多使用功能方面的条件。
现代建筑的发展与技术的改进。审美趣味的抽象化有很大关系。当然也跟这个世界更加注重效率。速度和精度的整体趋势相吻合。古典的或古代的建筑施工周期长,历时数年。数十年乃至数百年,当然就有很多时间去精雕细刻。而现代社会,人口急剧膨胀,无论居住建筑还是公共建筑的需求量都大幅度增长,需要高效地解决人类的居住问题。简洁的。适合于机器生产的建筑,自然是最适宜的。
但是,现代建筑一方面有效地解决了人类居住的基本功能需要,却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片白色恐怖的方盒子景观。恰恰到了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发达国家,居住的基本要求已经满足,人口出现负增长,住者有其屋达到了,人们就要求居住的精神满足。
“居住“这个词,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产生了内涵的变化。比如,对于人均6m2居住面积的北京市民来说,居住,首先是解决四代同堂的问题,而对于人均60m2的美国人或欧洲人来说,居住,可就大可琢磨了。其琢磨的深度,甚至可以如海德格尔说的:生存就是居住,即所谓诗意地栖居。
简单地交待一下建筑与居住的内涵的变化,我们就可以引出“后现代“这个词。但是,无论是建筑界还是文学批评界,对于“后现代“的理解,总是易于把握它的浅薄。玩世的一方面,尤其在建筑界,当后现代这一页被匆匆翻过了之后,建筑师们才转而在海德格尔的深刻意境中徘徊不己。
2。中国建筑界所理解的“后现代“的大致意思
“后现代“是无法定义。也匆须定义的。在建筑界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后现代主义是自六十年代以来一切修正或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和流派的总称。
由于现代主义的含意是如此之广,要举出“后现代“如何修正或背离现代主义的方方面面也几乎难以做到。我下面只是说说,对于中国建筑界来说,“后现代“意味着什么?
①首先,是“后现代“的代表人物表达的玩世不恭。这是八十年代的中国青年建筑学生玩建筑。玩人生。蔑视老派人物的精神力量之一。在清华建筑系,当政治的条条框框有所松驰之后,掌握意识形态的权威就从学术倾向上来识别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于是,在一个时期内,谁要是青睐“后现代“,一定是属于不可重用的一类。而坚持现代主义原则,在课堂上和党的生活会上大谈现代主义建筑的责任感的人,正是后来被任命到重要岗位的人。
②“后现代“建筑对于古典片断。古典装饰线条的引用。现代主义建筑是反对任何装饰的,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师阿道夫。卢斯甚至说,“装饰即罪恶“。但是中国的建筑师们几乎从未中止过采用装饰,这也是中国几个真正的现代主义者对中国建筑界的中庸与奴性表示深恶痛绝的现象之一。从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建造的住宅和公共建筑,到50年代毛泽东的北京十大建筑,到八十年代的北京“夺回古都风貌“运动,中国明清式大屋顶,就一直压得建筑艺术的创新出不了台。颇为矛盾的是,在中国建筑界那些矫情地想通过现代主义建筑来宣传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的正统权威,对于后现代主义的拼贴古典装饰却情有独钟。
八十年代中期的西单商场改造,几个有名的持中庸观点的建筑大师搞出了几个所谓中国的“后现代“典范,即把经过简化的牌楼贴到建筑的立面上。到后来,其中一位中庸大师做了清华大学新图书馆设计,风格和材料几乎与旧馆做成一模一样。但这时他老先生不把这种做法称为后现代主义。因为后现代主义还是太花哨,易给人浅薄的印象。于是乎,在做完设计和施工之后,他称之为文脉主义。在语言学上,叫做Contextualism,上下文主义。即下文要接上文,似乎可以作为他把新馆做得跟旧馆一模一样的理论根据。
以上简述可以看出,中国建筑界对于后现代主义还是为我所用。平时骂它浅薄不负责,自己用完之后,又拿另外一个招牌做掩护。
更有甚者,因为后现代主义公开主张拼贴。组装。改写,并且反对天才。独创,因而成为许多平庸的建筑师的绝妙遁辞。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