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与汕头侨乡的近代服务业建筑文化比较
Abstract:AshometownofoverseasChinese,theserviceindustryofModernXiamenandShantouwashighlydeveloped,whichalsopresentsinarch论文网itecturalculture。InXiamen,architecturalcultureprimarilyfocusedonentertainment,it’srepresentativeworksaremainlycinemas。InShantou,representativebuildingsareusuallyhotels,whichfocusedonbusiness。Thisdifferencewasmainlycausedbytheirspecificsocialandeconomicstructure。Seenonfamilyandoccupationalstructure,thesizeofunemployedpopulationwhichmostarerelativesofoverseasChinese,theyoftenhadastrongconsumptionpower,andsopromotedthedevelopmentofentertainment。ButinShantouwherebusinessmenarethemainpopulation,andlessunemployed,andwherethenumberofimmigrationwasmuchmorethanXianmeneveryyear,soit’sarchitecturalculturepresentsacommercialfeaturesignificantly。
Keywords:Xiamen;Shantou;modernoverseasbuilding;architecturalculture;architecturalcultureofentertainment;comparativestudy
中图分类号:TU-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5-81(7)
近代厦门与汕头作为开埠港口城市,是闽南与潮汕两地华侨出入集散之地,人烟稠密,商旅辐辏,因此在娱乐。服务业上有较大的需求量。同时,有赖于侨汇大量输入,城市表现为消费型经济,民众对于各种娱乐休闲项目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因此,诸如剧院。旅社。餐饮等服务业建筑也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发展颇为繁荣。但具体来看,两座城市在此方面建筑文化的发展还是各有偏重,概括来说,厦门建筑表现出更多娱乐性。休闲性的倾向,尤其以剧院建筑为代表,而汕头方面则表现出更多商务性的特征,以旅栈业建筑为代表。
1影剧院建筑的对比
观剧看戏是旧时人们闲暇时消遣娱乐的主要活动之一,在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后,各大城市的电影院建筑也颇有发展,厦门与汕头也不例外,下面就两地的影剧院建筑做一番对比。
1。1数量众多,功能完善,具有地标性特征的厦门侨乡影剧院建筑
数量众多是近代厦门影剧院发展的第一个特点,据1931年版厦门指南所载,厦门市区及鼓浪屿共有影剧院12处,兹列表如下(表1):
建筑戏院之利,比其他房屋为佳。故年来戏院日增“,表中所列13家尚不包括筹建中和已废者。1931年厦门人口为163380人,而根据上表所列座位数值,这些影剧院理论上总共可容纳7200人观剧,占人口的近1/20,厦门影剧业当时的繁荣景象可想而知。同时也可以看到,这些影剧院,尤其是较大规模者都为华侨投资,如呈三足鼎立之势的开明戏院。中华戏院与思明戏院皆是如此,这也反映了华侨阶层对新兴事物较强的接受能力,以及将其迅速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能力。
此外,较大型的剧院建筑都具有较完善的设备,功能分区合理。如开明戏院(图1),整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主楼6层,裙楼4层,一层设票房大厅,二。三层则为舞台观众厅,四层为放映机房,五层为办公室仓库,六层塔楼圆顶。影剧院一般空间跨度较大,需要较高的设计和施工水平支撑。如思明戏院在1927年建成,到1933年夏屋顶因不堪大梁和水泥瓦的重量而出现弯曲裂缝,最终下塌,幸未有人员伤亡,改建后观众厅屋顶更换为钢梁和轻质铁皮瓦楞板,1934年重新开业,并屹立至今,这也反映了当时建筑业对新材料和结构技术的不断摸索和进步。突出的地标性是近代厦门侨乡影剧院建筑的另一大特点。这些建筑往往位于城市的重要节点,造型摩登时尚,成为区域范围内的标志性建筑。如思明戏院位于思明东。西。南。北路的交叉点上(图2),此处原是界临后岸??与蕹菜河之间的沼泽地带,在这里打地基建筑戏院无疑耗资不菲,华侨曾国办选中此处显然是为了最大程度吸引四方来客考虑,该建筑落成后被誉为厦中最华丽坚固之戏院“,成为厦门的一大标志性建筑(图3)。建筑楼高六层,顶层为塔楼。立面造型采用当时流行的Art-Deco风格,强调竖向线条,装饰简洁大方。开明戏院与之类似,位于思明北路的末端,顶层亦设计为塔楼,是浮屿角的地标性建筑。再如位于中山路中段的中华戏院,虽然原主体仅为两层高建筑,但在1932年的改造中沿中山路的正立面也添建了局部三层,并在其上设置两层高的亭式塔楼,总高度达到5层(图4),显然是为了吸引视线,增加人气而考虑。这或也反映了当时剧院数量之多和竞争之激烈。
1。2近代汕头侨乡影剧院建筑的曲折发展
相形之下,近代汕头的地标性建筑中并没有影剧院建筑的身影,这与其影剧行业的曲折发展有关。清宣统元年(1909年),英国人为庆祝英女王加冕,在崎碌集资演戏,是汕头放映电影的发端。后有国内外人士效法,但早期建筑多为临时性,如1922年设立的大观戏院仅为一竹屋。1923年英国人毗士设立的真光戏院,虽然效益甚佳,却系盖蓬营业“,其建筑的坚固性可想而知。1924年永平天台戏院开业,虽座为之满,但旋被禁营业“。1927年,李作聪设光天戏院,也是然数年而停业“。根据1947年汕头指南,汕头当时有大光明。中央。胜利等五家影剧院,应该说有一定的发展,但其繁荣程度尚不如厦门,值得一提的是,汕头却还有传统戏剧业5家,如老玉梨香。老怡梨春等,反映了当地对传统文化的热衷。
2旅栈业建筑的对比
厦门与汕头作为华侨出入之要津,每年过关的人数都在数万以上,为满足南洋来往之客的住宿需求。因此旅社业发达,也催生了大量的旅馆客栈,单以数量而言,厦门要大于汕头,1947年厦门有旅馆客栈总数共201家,汕头则有147家。但在汕头这一类型的建筑却相较厦门更具特色,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2。1住宿与高档餐饮相结合的大型酒楼数量较多
汕头旅栈业建筑可分为三类,高档者为酒楼,既可住客,又兼餐饮;中档者为旅馆,有时兼营餐饮;再次为客栈,只具有住客功能。有名的酒楼如安平路的联春园。醉白园。怀安街光华楼。万安街陶芳楼。善街楼外楼。永平路永平楼等,1947年这类酒楼有12家,都采用住宿与餐饮相结合的方式,因此楼层数也较多,下层一般用作酒宴,上层再作为客房。同时这些名酒家汇集了当时堪称一流的潮菜名厨,成就了潮菜发展的鼎盛时期,虽然表现出一定的享乐特征,但其与旅社业的结合也并非偶然,酒楼。茶楼这类建筑本身就是潮人习以为常的交流场所,高档旅社的客户以巨侨富贾为主,配套设置高档的餐饮功能显然利于商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而反观厦门,虽然也不乏住宿与餐饮结合的例子,但像汕头这样以美食而闻名远近的酒楼式旅社却并不多见。
2。2建筑形象突出,具有地标性特征
南生公司百货大楼(图5)是旧时汕头最知名的地标性建筑之一,虽然以经营百货为名,却也兼有旅社的住宿功能,因其3-4层为中央酒楼,5-7层为中央旅社,但由于其主要还是百货公司,这里暂略过不提。
而1936年开业的永平酒楼(后名汕头大厦“),楼高八层,是继南生公司后汕市最雄伟的建筑物,也是改革开放之前全市的最高建筑(图6)。其1层为入口大堂,2-4层为酒楼,5-7层为旅社,虽然造型并不复杂,但却以高度取胜,故也有人叫它擎天酒楼“,开业时,酒楼曾登报以擎天酒楼“求冠首对联,应对者众,入选者写道,擎出广寒宫,酒觞览醉韩江月;天然俱乐部,楼阁高凌妈屿云“。永平酒楼虽然楼层甚高,却也是当时流行的传统民居平面的楼化形式,沿街正立面对称,不设外廊,高两层。凹门斗形式的入口半圆形拱门作为视觉中心,正立面为三开间,竖向上通过叠柱以及阳台和屋檐的水平线条完成了立面总体构图的三段式划分,首层立柱较为简化,二层至五层则采用方形的巨柱式,柱头为爱奥尼式样。六层为三段式的上端,采用方形短柱与小尺度圆形立柱相配合,以深远屋檐压顶,颇具有帕拉迪奥母题的韵味,中间则局部高起,设有山花(图7)。七至八层则局部后退。外立面细节上以中式木质窗扇和彩色玻璃为主要元素,阳台栏杆均为西式铁艺,在建筑内部则有高达四层的中庭,以当时建筑来说算得上气势恢宏,展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
除此之外,其他酒楼如中原酒楼(图8)。西南通酒楼等建筑造型也颇具地标性特点,这里就不再赘述。标志性建筑的功能类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城市价值取向的反映,正如近代厦门的影剧院常成为地标建筑,或多或少反映了其城市氛围的娱乐性与休闲性。在汕头建筑中,为华侨及本地商人提供商业洽谈,往来住宿的旅社酒楼成为标志性建筑,也是其浓厚商业氛围的反映。
2。3条件舒适,装修华丽,设备先进
从一些历史资料中可以窥见当时大型旅社内部装修之华丽,陈设之讲究。图8左边两张图是中央旅社的客房室内陈设照片,可以看出装修呈中式风格。天花板以花纹修饰,挂有多盏吊灯,墙上则挂字画对联,家具以红木为主,雕饰精美,地板以花砖铺设。此外开有至少两扇窗户,光线充足,与传统民居忌讳开窗而形成的昏暗空间是鲜明对比。这里也可以拿同时期厦门设施顶级的大千旅社来作一番对比,如图8所示,其客房室内陈设与汕头中央旅社相比则显得较为平淡。
当时的广告也在一定程度反映出这些旅社客房的条件情况,如这张永平酒楼的广告(图9),写道,房间宽敞。空气清爽,陈设雅致,冷暖浴室。侍奉殷勤“,再如西南通大酒店的广告,西式厅房。空气凉爽,池盆浴室。冷热水喉,一切设备。美丽堂皇,招待周至,无负雅望“。广告虽可能有所夸张,但也反映出一些客观事实,比如这些旅社都重视服务,配备了冷热水设备等。除此之外,电梯的引进也是一大特色,解放前汕头仅有三部电梯(图10),分别设置在中央旅社。永平酒楼和中原酒楼(图11)中。这些情况都反映出当时汕头大型旅社住宿的舒适与便利。
再来看厦门的旅社业,1937年厦门指南将其旅社业建筑分为两类,一为旅馆,二为客栈,其中旅馆或有饭无菜,或饭菜俱无。大旅馆皆设有菜部,可自选择“,而客栈与旅社不同之处,在专招待南洋各埠出入之客,设备多简陋。可代客订购船票及安置货件“,客栈是厦门旅社业的主体,数量占旅社业店家数量的86百分号,而兼有住宿功能的酒店。酒家仅有厦门“。皇后“。五洲“三家,可见大多数厦门旅社的餐饮配套应以实用便利为主,而一般不作为商务往来,交流聚会的场所。当然厦门并非无有酒楼业。
从建筑形态看,厦门大型旅社建筑一般造型较为简洁,与街景保持协调。如较知名的大千旅社(图12),由缅甸华侨曾上苑在1932年创办,位于大同路口,系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五层建筑,立面呈三段式划分,顶层做局部后退处理。以竖向几何线条做立面分割,整体风格稳重大方,却没有明显的视觉中心,个性并不突出。应该说厦门旅社业也有相当的发展,但不像汕头发展成为突出的建筑类型。
3其他服务业建筑的对比
厦门服务业的娱乐与休闲特征也在舞场。浴场。咖啡馆。俱乐部。球室等场所建筑中有所体现。其中许多娱乐项目为舶来品,反映了侨乡善于吸收外来新鲜事物的特点。如咖啡馆就是因时代进化,经营者知所趁时代潮流,设雅座,播音乐,以投客好“的产物,这也可以与陈达先生所述,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家,不但用餐时饮咖啡,即在平常时间,亦以咖啡待客,往往用以代茶“的侨乡生活习惯相印证。而有些场所虽然数量不多,却也深受欢迎,如舞场在1947年有五家,但夜夜客满,生意极盛“。
这些场所有的是独立建筑,典型的如消闲别墅浴室“,旧时厦门淡水缺乏,因此洗浴业因时而兴,除洗浴外,还附带按摩。刮痧。品茶。小酌。听曲等系列服务,也带有一定的交流功能。消闲别墅即是其中最有名者,位于思明北路路口,对面即是明戏院,建筑为四层骑楼,占地763?O,建筑面积近2000?O,也是该地段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图13),但于1996年被拆除。
也有许多娱乐场所设于某一建筑内部,占据其中部分楼层,如仙乐舞场设于大千旅社四楼;蝴蝶舞场设于思明南路某建筑四层,该座建筑三层还设有咖啡馆。这与主要商业街区建筑多为骑楼的建筑形态有关,因底层做对外营业的商铺,因此通常不会整栋建筑用作单一功能。此外还包括一些综合性的娱乐建筑,如大千娱乐场“,兴南俱乐部“等,这类建筑在其中设有多个娱乐用房间,如兴南俱乐部就设有麻雀室。纸牌室。轮盘三中宝室。博弈室。小演艺场等。
而关于近代汕头的娱乐业以及其所对应的建筑和场所,无论是史料或当代文献,记述都较为缺乏。虽不能就此断定当时汕市娱乐业并不发达,却也至少说明在人们的集体记忆中,娱乐相关的内容并不占显著地位,人们更为津津乐道的是汕头当时百业俱兴。万商云集的兴旺景象。
4近代两地侨乡社会阶层结构差异的影响
那么是何种原因导致厦门与汕头两地侨乡在服务业建筑发展倾向上的分野?这其中固然有经济和文化的原因,但两座城市不同的社会阶层结构应是导致差异的主要因素。因为服务业的内容与服务对象的主体特征直接相关,有闲阶级倾向于更多的消费和娱乐,穷人则无余财进行娱乐,再如华侨阶层可能乐于接受电影。跳舞等新式的娱乐内容,旧士绅则可能更乐热衷于传统戏曲,商人则更乐于前往能够提供商机,开拓人脉的场所,他们走南闯北,同时也希望在旅途中能有提供舒适睡眠。缓解疲劳的落脚之地。这几种类型的主体在厦门与汕头都有存在,有时是重合的,但构成比例却有所不同。
首先从人口的职业结构看,在厦门方面,无业人口数量巨大,且作为其中重要组成的侨眷群体消费能力较强,这是其服务业建筑偏向于娱乐和休闲特征的重要原因。1931年厦门有职业者为43195人,而同年全市总人口是154367人,72百分号的人口是无业者,而在1947年的调查中,无业53030人,占总人口37。84百分号。无业人口众多可能因两种情况产生,其一可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失业人口较多,其二则在于厦门侨眷众多,可以依靠侨汇为生,不需要在外工作。底层失业人员无额外的消费能力,但侨眷的消费能力是较强的,他们无需工作,又较为富裕,因此可以花较多的时间和金钱在娱乐场所中。
而在汕头方面,社会阶层以商人为主体,相应的影响是服务业建筑也趋向于商务性特征。根据民国潮州志的统计,1946年汕头市工业人口占30百分号,商业人口占60百分号,其他为10百分号,可见汕头并无太多有过剩消费力的无业人口,因此可以推想汕头民众在娱乐方面的需求也相对略少。
第二,厦门华侨家庭数量较汕头为多也是产生差异的一个方面。由于华侨家庭之消费,实远高于非华侨之家庭“,如食物之消费,华侨家庭在非华侨家庭的两倍半以上。房屋之消费,在三倍以上,杂项消费则在三倍以上,在这里娱乐应是在杂项费用中,而20世纪50年代,厦门华侨。归侨。侨眷占市区人口的10百分号],而汕头则为4。89百分号,明显低于厦门,这也可作为厦门服务业建筑在娱乐消费方面强于汕头的一个佐证。
第三,从海关出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看,两地都表现出旅居型城市的特征,但汕头更为显著,继而影响到服务业建筑的发展倾向。下表(表2)列举了1935-1938年间两地华侨出入的数据,可以看到每年过关人数都在数万,而当时两座城市总人口都在20万上下,可见人口流动之巨,同时也可以看到厦门每年出入国人数一般低于汕头,当时人们往来南洋与国内之间主要是为生计奔波,而非观光旅游,娱乐并非他们的主要目的,因此可以理解汕头在旅社业方面发展更为显著,而娱乐业的发展则相对一般。由于华侨多从事商业,旅社业与餐饮业结合更迎合了他们商业往来,会晤交流的需要,因此相应发展起来的大型酒家型旅社也成为汕市最引入注目的建筑类型之一。
5结语
作为具体物质现象的建筑文化的形成并非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近代厦门与汕头作为闽南与潮汕地区华侨出入南洋与内地之要津,从表面上看城市规模相近,经济性质相似,但建筑文化却各有特色,前者侧重娱乐性,后者侧重商务性,只有深入把握两地城市社会经济结构的具体特征,比较其细节差异,才能更好的理解这种建筑文化差异性的生成原因,并进一步把握社会经济运行与建筑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当今社会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日益增长,人口流动规模日益加大,本文案例的研究对于我们今日的建筑创作和实践无疑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厦门与汕头侨乡的近代服务业建筑文化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