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历史沿革:威海港历史悠久,自元代海运业兴起,即为过往船舶的停泊锚地。1887年,清代曾在威海湾内刘公岛建铁码头l座,专供北洋水师驻泊及补给。1901年英国强占威海卫,将威海港辟为自由贸易港。1918年,威海商绅合资兴建栈桥式“德胜"码头1座(钢筋混凝土框架式木板面码头,长153米,宽6米)。1927年,外商“和记洋行"建“和记"码头l座,后因水浅失去作用。1930年,我国收回威海卫。1964~1965年,将原“德胜”码头改建为轻型重力式混凝土管柱码头,长度80.8米,其中东侧65.8米水深为-4米,西侧15米为l-4米的过渡段。1965~1967年以同样结构型式向东顺延建成水深-5米、长103.7米的码头岸线。1978年又建成水深-7米,长234米,钢筋混凝土管柱桩码头l座。1990年,完成东侧堵头、扩建成万吨级码头1座,水深-11.8米,长200米。1994年改造建成水深-7.0米,长156米客货滚装码头1座。1995年在威海新港区分别建成3000吨级、5000吨级煤码头各1座,水深-6.5米,1.6万吨级多用途码头l座,水深-ll米。
1985年4月对外开放,开始与日本、原苏联、朝鲜、新加坡、西欧等国家和地区通航。1990年9月开辟了威海一仁川的客货滚装航线,开通了至大连的客运滚装航线。
港口现状:1996年末,威海港共有泊位10个,码头岸线总长1129米,最大靠泊能力16000吨级;有库场88037平方米,其中仓库面积3944平方米,堆场面积84093平方米;客运站8079平方米,其中候船室2730平方米;配有各种装卸机械53台,最大起重能力54吨。港作船舶2艘。威海港航道长2500米,底宽80米,水深-9.5米。该港有锚地五处,水域总面积306万平方米,底质均为泥砂。
图1-1码头位置图
第二章 设计资料
2.1水文情况
2.1.1水位
设计高水位: 2.23m
设计低水位: -1.96m
极端高水位: 4.90m
极端低水位: -3.16m
施工水位: -0.33m
2.1.2波浪
据旗杆嘴金线顶1973年6月至1974年5月波浪观测,该区常浪向为东北向,频率28%,次常浪向为西北向,频率10%。强浪向为东北向,最大波高1.2米,次强浪向为西北、西北偏北和北向,波高均为1.0米。威海港主要受东北向外海波浪的影响。每年因波浪影响不能作业天数约20天。
2.1.3潮流
威海湾的北口及南口日岛的西北侧和东南侧海域的潮流性质属不规则半日潮流,金线顶一日岛南侧一龙王岩以内海域为规则半日潮流,潮流的运动形式主要是旋转流,只在北口和金线顶附近小范围海域内属于往复流,南口的涨潮流主流向基本为偏西向,落潮流主流向为偏东向。最大涨潮流速为0.50米/秒,最大落潮流速为0.43米/秒。大潮升为2.9米,小潮升为2.14米,平均高潮位0.67米,最低潮位-0.76米。
2.1.4冰况
威海港为不冻港。
2.2气象条件
2.2.1风况
威海港多年平均风速约4.4m/s,最大风速22m/s,常风向为西北和西北偏北,频率为11%。各月的常风向变化情况:每年5月至8月常风向为南或东南偏南、西南偏南,南风向频率为15%,东南、西南偏南风频率为9-11%;9月至翌年4月,以西北偏北或西北风为主,其中12月、1月、2月西北偏北风频率可达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