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实真相尚待查明的情况下,2006年南京“彭宇案”却令人费解的以彭宇一次性赔偿徐寿兰45876。36元告终,案件虽然已经终结了,但是在公众心中激起的涟漪并未消散。2009年天津许云鹤案,同样是扶老纠纷,当地法院一审判决的结果是被告人承担百分之四十的民事责任,即意味着许云鹤要支付一定额度的赔偿金。在客观事实无法印证的情况下,我国司法机关更多的是遵从“经验法则”、“公平法则”,其裁决结果或许是公平的,不公平的,我们不得而知。

司法领域的“标签化”,实质上是人们对司法实践的偏见,是对司法判决不公或司法判决执行不力的情绪性反应,当社会形成这种标签化认知之后,它就如同是规则一般,影响着人们对相关社会问题的认知与判断,单就老人摔倒扶不扶的这种刻板化司法印象,只要存在着即将进入司法审理阶段的老人摔倒纠纷,难以查明客观真相或司法判决定论难平人心之前,“彭宇案”就成为人们应激性情景反应和舆论氛围。这势必增加司法判决的难度和阻碍着社会共识的达成,并最终使得类似的社会悲剧层出不穷且形式多样的一再出现并进一步的刺激着人们的社会认知。因此,杜绝司法“标签化”示范效应,用公平、公正的司法来维护每个人的权益,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2。2 旁观者效应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民数量也在与日俱增,网民参与热点事件调查、探究事情真相的动机也日渐明显,其作用不容忽视。一些不起眼的事件在网民的点击,热议,与转发过程中也瞬间升级为焦点,正如南京“彭宇案”,瞬间将“老人摔倒扶不扶”问题捧成了网络头条。在以往发生的老人摔倒事件的网络争论中,往往是严肃的问题探讨最终被掩盖在热闹的娱乐八卦或义愤填膺的情绪宣泄之中。因为“看热闹不嫌事大”往往是旁观者[ 旁观者理论最早由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提出。休谟认为,道德的基础是同情,而同情是基于事件“旁观者”对事件当事人的“同胞感”,即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情感间的感知而实现道德意识,进而践行道德规则。这一理论在亚当·斯密那里发展为“公正的旁观者”理论,即在自我认同中以“他人”反观自我的立场,从而形成感同身受的道德行为。这一旁观者道德理论观点在20世纪则受到了挑战,如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尼和达利(1970)认为,旁观者的围观行为会减缓人们的道德冲击感,进而降低其道德选择行为,诸如,大家都采取观望态度而坐视溺水者死亡,对亡者的负罪感会因多人在场而降低每个人的负罪之感。]的普遍心理,将“老人摔倒扶不扶”问题捧成网络头条,在一定程度上制造并满足了网民的娱乐需求。通过在网络空间里满足自身娱乐、信息交流、道德标榜等需求。正因为有了需求,所以网民们参与到社会事件的评论中,一定程度上难言客观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网民的自我诉求心理。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环境里,互联网给公众创造了畅所欲言,自由平等的沟通平台,网民们可以就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见解,特别是当自己的帖子被别人点赞或者转发的时候,网民们会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满足了其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第二是网民的猎奇心理。无论是才识过人还是博古通今,人总是会有无知的那一刻。因此,“不同的个体面对同样的认知信息,会产生不同水平的好奇心[6],”特别是当问题是人们吵得沸沸扬扬的热点事件时更加明显。南京“彭宇案”引起了社会公众对“老人摔倒扶不扶”问题的持续关注,给网民们制造了讨论的话题,为他们满足自身需求创造了条件。

上一篇:扬州市琼花观社区智能化养老服务研究
下一篇:太康县加快土地流转研究

农村高龄老人社会支持研...

西部欠发达农村高龄丧偶老人社会适应研究

南通农村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提升研究

城市空巢老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城镇失独老人的养老困境与扶持对策研究

农村丧偶独居老人生存状况研究

失独老人的社会工作关爱...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安康汉江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