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3月1日,日军侵占涟水县城,并在当地成立治安维持会,伪江苏省徐州办事处负责管辖涟水。同年5月19日,苏北行政专员公署替代了办事处,涟水属其管辖。民1940年3月18日,涟水伪政府成立,仍由伪苏北行政专员公署管理, 1944年2月1日,伪淮海省建立,并设6个行政督察区,涟水属淮阴督察区。1946年12月16日至37年7月6日,涟水县城及部分村镇被国民党占领,国民党政权淮阴专区管辖所占村镇。
1940年9月,中国党领导下的涟水县民主政府成立。同年10月,成立涟东行署。1941年2月,以盐河为界,将涟水分为涟水、涟东两县,其中涟水属于淮海区,涟东属于盐阜区。同年5月,撤销淮阴县、涟水县,改成立淮涟办事处。12月,撤销淮涟办事处,恢复为淮阴县、涟水县。1945年7月1日,合并淮海、盐阜行署,苏北行政区成立,管辖涟水、涟东两县。7月17日,淮海、盐阜两行署改为专员公署,涟水、涟东分属之。同年11月1日,成立苏皖边区政府临时委员会,辖8个行政区,涟东属与第五行政区(盐阜区),涟水属于第六行政区(淮海区)。1948年7月6日,涟水县城解放。1949年4月21日,成立苏北行政公署,下设6个行政区(不久改专区),涟东县属第五区(盐城区),涟水县属第六区(淮阴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涟水、涟东两县于1950年6月13日合并为涟水县,属淮阴专区管辖。淮阴专区改为于1970年淮阴地区,涟水属淮阴地区。1983年元月,江苏实行市管县体制,涟水属淮阴市。[5](22)2001年2月,原淮阴市改为淮安市,涟水属淮安市。
(二)抗战遗址的形成背景
在抗战期间,涟水位于淮海、盐阜两区交界处,是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通往山东解放区的战略要道,因此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涟水抗战是苏皖地区抗战的重要部分,也是新四军活动的重要区域,刘少奇、赖传珠等都在涟水等主要干部都曾驻过涟水。当时的涟水,日本、汪伪政权、以韩德勤为代表的的国民党力量和党领导的新四军四股势力纵横交错。
1937年8月13日,上海抗战爆发之后,李干成、陈书同等人回到涟水,开始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7年11月于灰墩小学成立“青年抗日团”。[1](32)1937年12月建立涟水抗日同盟会,此后涟水县建立了“抗日兄弟团”、“研究会”等多个民间抗日团体。[2](47)1938年6月,涟水抗日同盟会决定组建“涟水民众抗日救国会”,并发布《告涟水同胞书》,宣扬抗日救亡思想。1939年3月1日,涟水城被日寇攻占,3月中旬活动在涟水西部地区的林士均游击队与沈瓦房游击队合并成立“涟水民众抗日独立营”,之后独立营与李干成领导的抗日义勇队合并为以李干成为队长的“涟水县抗日义勇队”,同时成立了以薛华甫为队长的涟水常备队独立中队。[6](4)1939年4月5日,涟水抗日义勇队在时码乡鲁渡伏击日寇,打响了涟水人民抗战第一枪。[1](32)同年12月下旬,淮河大队成立。1940年2月9日,淮河大队在洪码头设下埋伏,伏击日寇的扫荡部队,毙伤日伪军100余人。1940年3月,日军制造莲花庄惨案,造成36人老百姓死亡,损毁房屋300余间。[6](28)1940年5月,成立涟水县委,同年9月27日,涟水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卧佛寺成立。[2](50)1940年9月,日伪军两次进犯涟水高沟、杨口地区,被八路军打退,共毙伤日伪军100余人。[6](19)9月16日,日军制造赵庄惨案,杀害无辜群众200余人,烧毁房间500余间。[1](33)1941年4月12日,13名民兵在军田乡被日伪军包围,除一名民兵突围成功其余均壮烈牺牲。[6](29)5月30日,新四军三师于南朱集击溃日伪军500余人。[1](34)9月20日至21日,新四军发动郑潭口战役,杀敌300余人,俘虏500余人。 [3](225)11月在涟水东部地区成立涟东县委,1941年6月,新四军第三师建立五港交通站,在敌后负责情报搜集、物资运送和掩护干部等工作。[6](34)10月28日,攻占伪军葛集据点。1942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同年秋天,建立涟水县人民武装委员会。1942年10月12日,新四军三师一部为了解救被日军强迫在百禄沟修工事的民众,经过厮杀一夜,攻克碉堡一处。11月9日,日军从百禄沟出发企图袭击新四军第三师师部,被我军于佃湖狙击,中佐联队长达子万被击毙。[4](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