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研究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论文网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实现上述要求,关键是发挥好农业人才的作用,这对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社会各界对地方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高等农业教育需要摒弃传统培养思路,调整人才培养质量观,大胆推进农业教育改革,对人才培养标准重新定位,积极进行教学探索,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1。农业高校人才培养规模情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已达2491所,普通本专科招生6998330人,在校学生24680726人,高等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本科生教育是高等农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是三农“工作人才的主要来源,而高等农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模情况不容乐观。根据2004-2008年的统计数据,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对规模持续下降。

农业院校数量保持稳定,比重持续下降。2004-2008年间,全国本科院校数量有较大增长,增加到1079所,众多高校开设农科专业,涉农高校数量有较大的增长。全国高校中开设涉农本科专业的高校从2004年的236所增加到2008年的337所,增长42。8百分号,由于本科院校总体增加,全国本科院校中涉农院校的比例从34。5百分号下降到31。2百分号。浙江大学等综合院校凭借其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规模区位。科研实力等方面的优势,合并农林院校,扩展学科门类开设涉农专业,将学科建设拓展到传统由农业院校主导的农学类学科领域。

招生人数稳定增长,相对规模不断下降。2004-2008年间,全国本科招生人数有较大的增长,2008年比2004年增幅达41。53百分号;同期农林院校为了提高招生就业率,开设非农专业,全国涉农本科专业招生增长25。20百分号;农林院校涉农本科招生人数仅增长5。52百分号。

近几年,由于涉农专业就业相对困难,开设农科专业高校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基本稳定,农林高校涉农专业招生保持低速增长态势,非农专业增长仍然较快,农林人才培养相对规模仍处于持续下降的状态。

2。影响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2。1教育方式过于注重理论

农业高校大部分注重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认识不足。现代农业越来越注重实践教学,传统教学方式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导致缺课。逃课甚至厌学现象发生。

2。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等教育主要包括专科。本科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不同学历层次的教育中,农业高校学科和专业划分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部分农业高等院校各个专业自成一体,专业与专业相互独立,缺少学科之间的联系。还有一些农业高校的专业设置过于相近,若干学科专业课程类似,难以区分。

2。3科研教学无法协同

各个高校积极建立和完善国家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制或者教师双证制,同农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通过科研教学结合来培养高素质人才。但由于高校长期重科研。轻教学,教师的职称评定。年终考核。工作量计算以及提拔任免注重获得奖励。科研项目的层次数量以及专利授权和论文发表,严重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农业高校科研往往重基础轻应用。重纵向轻横向。重研究轻应用,科研成果和农业领域技术需求存在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教学协同培养人才的进程。

2。4绩效评价标准不科学

农业高校同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成果转化和农技推广,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站)。专家工作站,同时组织大量教师学生开展多样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高校看重成果转化和农技推广,地方政府看重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两者着重是取得的业绩,缺少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教师和企业付出和成绩,影响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性。

3。提高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

3。1开展人才培养标准的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标准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农业高等教育必须结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将职能从单纯的人才培养职能向人才培养。发展科技。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四个职能转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农业科技发展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新趋势,教学内容体现新颖性。改变填鸭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把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的平台。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将实物。图片。动画。音像等穿插于教学中,弥补教材上黑白示意图的不足,使内容变得生动有趣。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发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开展自主。合作。探究“为特色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探索适合农业专业特点的考核评价方式,变单一的笔试为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量化考核,把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纳入考核范围。3。2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有效载体培养农业人才

2012年国家出台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是高等教育领域继211。985之后第三个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计划,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GM性的发展战略,是解决国家。行业急需的重大需求,以全面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学科。科研三维一体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任务。协同创新是以机制体制创新为重点,推动高等学校与各类创新力量开展深度合作,协同要素包括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的诸多要素,有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湖南农业大学牵头的南方稻田作物多熟制现代化生产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以及省级。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对于深化农业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全面提高农业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农业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协同创新中心已经成为提高培养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载体,产生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知识。新应用,能够培养大批农业方面急需的人才。

3。3利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重要平台培养农业人才

2012年教育部和科技部出台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探索高等学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新模式与新机制,探索以大学为依托。农科教相结合的综合服务模式。目前已经批准数十个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围绕区域新农村建设的综合需求,推动高等学校办学模式改革与机制体制创新,促进资源共享和政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学生在参与到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实践中,准确把握农村市场环境和农业产业发展情况,了解各种农业合作模式运行情况,为针对性学习。明确科研内容和开展农业创业奠定基础。

3。4构建开放式教学平台

开放式教学平台是一个互联网的平台,连接学生获取社会需求的一个桥梁,主要用户是学生。教师。涉农生产者。农技人员。农业领域专家。服务器存储农业类相关数据。通过客户端,用户可以通过网络依据权限访问服务器中的学习。实践。诊断。决策等模块,并能反馈相关信息。开放式教学平台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创新能力,加强高等农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联系,为人才培养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打下基础。

3。5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指大学生的信息需求。信息寻找。信息评价。信息组织并能有效地创造。使用和交流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学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部门,不断丰富馆藏数字信息资源,科学配置藏书结构,加强组织。研发和投入,建造信息素养平台。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专门信息素养教育,积极推进信息素养培养的进程和质量,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研究

上一篇:物联网的农业气象监测的实现探讨【2069字】
下一篇:现代农业实践教育的思考与实践【4715字】

黑龙江省农垦发展循环农...

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体...

黑龙江省与俄远东地区农...

黑龙江垦区农业职业教育...

黄土丘陵区旱作农业发展与對策【4327字】

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设想【5054字】

高等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

营改增”给企业會计核算...

国际结算业务中面临的风险开题报告

云计算服务茬高校信息化...

浅谈南方农村生猪生态养殖模式【1695字】

我国雾霾防治的环保执法...

论民事诉讼中的财产保全【3808字】

长庆四年到宝历元年任职...

剪切增稠流体复合高性能...

新型铣削测温系统设计+CAD图纸+答辩PPT

企业现金流量包装及甄别初探【20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