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配送―城市零售企业冷链物流的选择
中图分类号:F1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082-04
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期望也有所提高。昔日人们从食论文网品量的角度出发,关注菜篮子“。米袋子“等工程,如今已被从质角度出发的放心肉“。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放心奶“等工程所取代。冷链物流是保持食品质量和卫生状况,安全。保质地运输到消费终端的重要环节,冷链物流的建设是中国节约食品资源不可或缺的手段,冷链物流的发展是中国党和政府多年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
一。冷链物流在连锁零售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从理论上讲,冷链物流的应用将会给企业带来诸多好处,它可以减少损耗,保持产品质量,降低企业成本等。但目前零售业使用冷链受益未达到预期,若自身建设冷链物流体系易出现规模不经济,建设的投入成本远远高于损耗的降低,给企业带来经营负担。这也是连锁零售业发展冷链物流受阻的重要瓶颈。连锁零售业冷链物流发展缓慢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落后的基础设备与冷链管理需求不匹配
冷链管理是一项含多技术。多环节的复杂的工作,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冷链物流现代化发展的一大障碍。西方发达国家,物流配送中心能够提供快速。高效。准确的配送服务功能,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然而,在中国尤其是在零售业,受成本及短期利益影响,并未在规模和技术上进行彻底改进。有些零企业端在原有仓库的基础上,配备几辆厢式货车,进行简单的发货。配货。仓储等作业;用常温仓库替代具有冷藏。冷冻等保鲜功能的冷链仓库;用普通厢式货车替代冷藏。冷冻运输车辆,这没有起到保鲜食品的作用,更有悖于冷链物流的初衷。
(二)管理理念陈旧,短期利益抑制长期发展
许多连锁零售企业对冷链物流应用的理解仅限于短期经营层面,缺乏长远角度,战略层面考虑。在管理上,没有形成规范化和信息化,缺乏完整的作业程序。对于需要计算机辅助管理的工作,如路径规划。车辆调度。订货管理。库存控制等物流环节仍旧采用手工的方式进行处理,未能实现及时。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手段,限制了冷链的发展。另外,由于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和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然而众多零售企业的管理者岗位短期调动较为频繁,长期投资与管理者追求短期业绩的心理相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冷链物流长期健康发展。
(三)自建物流中心成本偏高,规模不经济
目前,中国零售企业,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都在采取连锁经营的商业模式运营。尽管有些企业整体规模较大,但出于竞争对手。交通条件等诸多选址因素考虑,在一定区域内经营规模仍旧偏小。这种区域规模较小,零售终端分散,区域集中度低,零售终端经营面积过小的特点,导致单个零售企业销售量小,销售次数多,销售过程复杂多变等问题的出现,这就需要配送中心能够提供多批次,单批次需求量小,需求变化复杂的配送需求。然后这种单次需求量较小的配送需求却与配送中心的配送盈亏规模不匹配,导致连锁零售企业自建配送中心物流成本偏高,享受不到规模效益带来的益处。尽管自建物流配送中心,对连锁超市企业来说,有利于各个物流环节进行协调与配合,系统化和集约化程度较高,但对于连锁零售业来说,由于冷链物流的建立。运营和维护的成本甚至高于冷链物流节约的产品损耗。这些增加的成本最终将分摊到产品成本中,在获取同等利润的前提下,导致商品价格较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会削弱。物流冷链投资成本高。规模不经济已成为遏制冷链物流市场需求,阻止零售业冷链物流发展的首要原因。
(四)信息不对称,存断链现象,产生道德风险
冷链物流全程节点较多,缺乏连续的监管记录,信息不对称,断链现象严重。冷链运输的货物价格较高,基本上是常温下运输货物的2~3倍左右。由于利益驱使,部分物流运输企业因信息优势,利用信息不对称,采用常温运输车运输以降低运输成本,即便使用冷藏车或冷冻车,也不是全程在冷链温度要求下运输,而只是在各环节交货时点临时降温,使温度达标。这种利用信息不对称,冷链锻炼现象,在冷链物流的上游。中游。下游等环节都有存在可能且很难被发现,这不利于冷链物流的发展,还造成了货品损坏和资源浪费。
二。再集中―共同配送是解决城市零售业冷链物流配送发展的有效途径
冷链物流在零售业连锁超市发展缓慢,主要是成本问题。组织管理问题等因素导致的。对于这些问题,共同配送是较为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和监控,连锁零售业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的共同配送模式,可以节省大量资金。设备。土地和人力,维持冷链的完整和提高效率等,是目前中国区域连锁零售业实现冷链物流的可行选择。
商品再集中―共同配送模式,是指不同物流配送中心在约束机制的监督下,本着诚信。合作的原则,分别将配送物品进行再次集中分配,使单车次配送目的地数量最少。配送成本最经济的合作运输模式,这是不同配送中心间的横向合作关系。传统配送模式与再集中―共同配送模式(如图1所示)。
传统配送模式存在降低成本与配送效率两难问题。如图1传统物流配送模式,每个物流配送中心都在给多个目的地门店配送商品。由于单个门店所需商品量未能达到整车配送需求,出于配送成本考虑,各物流中心不会采取一车一门店点对点的配送方式,而是选择一车配送多个门店的模式进行配送,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配送车辆的单一运输成本,但同时会增加交货时间,人工等待费用,降低配送效率,降低客户满意度。再集中―共同配送模式可以有效缓解成本与效率两难问题。通过再集中―共同配送模式,区域内合作的配送中心在某一地点再次集中,重新分配配送物品,从而使得单一车次配送门店数量最小,这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实现整车配送,降低单车配送成本,由于减少了配送门店数量,不但降低了单车次交货时间,还提高了同批商品的配送效率,提高了顾客满意度。
三。再集中―共同配送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一)现实意义
再集中―共同配送模式,对于物流配送中心。连锁零售企业。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物流配送中心角度看,再集中―共同配送模式,可以整合区域内物流配送中心资源,可以较好地解决区域连锁零售业对多品种。小批量运输,配送网点众多,时间窗复杂等问题,使得区域内资源利用最大化。它的应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物流配送中心配送成本与配送效率两难问题,同时还可以提高车辆装载率。整体减少配送时间。提高各配送中心效率。减少开关车箱的次数,形成规模效益,降低各配送中心的营运成本。增加利润,提高竞争力。从连锁零售业企业角度看,再集中―共同配送模式,不但可以提高作业效率,降低营运成本,节省大量资金。设备。土地。人力等资源投入,而且还可以使连锁零售业企业集中精力经营核心业务,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从社会角度看,再集中―共同配送还可以减少社会车流总量,减少城市卸货妨碍交通的乱象,减少了城市交通压力,改善交通运输状况。
(二)再集中―共同配送模式的实现是可行的
1。社会可行性
物流配送中心主要为大卖场。超市。便利店等零售业终端门店服务,然而这些零售终端通常选址在居民区等人员流动较多的地区。再集中―共同配送的实施,不但可以减少因运输车辆长期开动制冷机给周边居民带来的噪音,还会对市区缓解交通堵塞,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提高环境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2。经济可行性
当再集中成本小于节约成本,再集中―共同配送模式,就具有一定的经济可行性。由于配送中心的运输车辆的承载量往往高于由于单个门店对冷链配送商品的需求量,若采取整车配送的方式,单次运输车将给多家门店配送,然而不同物流中心的配送客户,存在交叉重复,因此应用再集中―共同配送模式,将大大减少配送门店数量,减少交货时间,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和经济意义。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共同配送将使配送成本降低30百分号~50百分号。
3。技术可行性
在大卖场。超市和便利店等零售业态,其向配送中心所下订单,是根据商品种类分开下单,即冷藏。冷温和常温商品各自单独订单。通常不存在冷藏。冷冻和常温商品在同一张订单内出现。这为再集中―共同配送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另外,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目前均使用专业的WMS/TMS信息系统及GPS跟踪。温度实时监控系统这为新模式的实现,客户服务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四。实现再集中―共同配送的措施
促进连锁零售业冷链物流发展,顺利实施再集中―共同配送方案,应从政策层面和操作层面,多举并措。
(一)政策层面
政策层面主要是政府。行业协会等主管机构主导。给予支持,为培养再集中―共同配送的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相关部门建立健全行业机制,对冷链物流发展。战略。领导方式。组织结构。工作制度等方面予以规划。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冷链物流业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培养一批有责任。有能力的企业发展冷链物流。建立淘汰机制,对于冷链共同配送企业进行有效监管,对于断链“等失信行为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企业,予以淘汰。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引导冷链共同配送模式规范运营。另外,政府相关机构要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力度,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区域性实现共同配送的相关物流企业和零售业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和奖励,如政府补贴。降低贷款利息。降低税率等,用以扶持正在发展的冷链物流企业,调动相关企业实施共同配送的积极性,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节约资源的中国梦。
(二)操作层面
操作层面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1。建立利益共赢机制
再集中―共同配送需要政府,连锁零售业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构建,才能顺利进行。其中物流企业来说实现再集中―共同配送方式的目的是合作企业增加利润,利益共赢。在推进各物流配送企业在连锁零售业再集中―共同配送项目的深入合作,要两个原则:一是推动创新,实现柔性合作,根据零售业客户的需求,调整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确保利润最大化;二是各物流配送企业彼此应注重长远发展目标,在竞争中寻求合作,这样才能实现长期的互惠。共赢。因此再集中―共同配送模式的合作必须是战略合作。多方面合作。专业合作和深度合作。
2。采取协商机制,明晰责任
再集中―共同配送合作企业之间要建立协商机制,对合作中遇到的重大事项或突发事件,进行协商解决。为了提高协商机制的效率,要完善协商机制。做到规范性。在机制中要明确协商什么。与谁协商。怎样协商。协商成果如何运用等具体要求,并根据协商内容明晰相关权利,承担相应责任。
3。优化配送路线
实现再集中―共同配送模式,在配送策略上采用精柔的供应链管理思想,优化配送路径。通常,冷链产品对零售业的配送呈现小批量。多品种。高频次和高效率等特点。从配送中心把冷链产品再集中,再配送到所需的各个零售终端,有多种不同的选择路线。合理的选择配送路线,对于企业和社会的意义重大,配送路线优化方案要以效益最高。成本最低。路径长度最短和服务质量最好为目标。由于冷链产品具有易腐性,对时间要求高,因此其配送的最高目标为上面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在服务质量保证的前提下,追求运送快捷。路径最短。成本最低。
4。统一业务标准在再集中―共同配送模式下,各物流企业间合作与竞争共存,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合作关系。在共同配送过程中,各企业人员的言行不仅代表所在企业,也关乎着所有合作企业的形象,同时企业之间的顺利合作,离不开各业务的标准统一。
(1)统一人员培训。管理
再集中―共同配送方案需要多个企业配合完成,方案能否有效实施,认真贯彻,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各企业人员的配合与支持。若想顺利实施再集中―共同配送模式,就必须对来自不同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管理。这种人员培训。管理不仅对配送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方法方式进行培训,还需要对连锁零售业要求和规则等信息进行资源共享。通过培训,员工能够遵守内部规章制度,熟练工作;对外遵守客户的规章制度,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最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统一共同流程标准
统一共同流程标准,是再集中―共同配送模式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共同流程的标准化,是责任与权限明确化,业务运营有效化。合理化的前提,是各配送作业统一化,质量稳定化的保障。
在再集中―共同配送模式实施中,制定各合作企业共同的流程标准,可以提高合作管理水平,做到各环节无缝衔接,为客户提供更高的。稳定的配送服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加大各环节考核力度,严格执行冷链物流各环节考核标准,合理监控运输时间和运输质量,在制定标准。严格考试时要做到有据有依,有据可循,有据可查。
(3)统一质量风险控制
由于再集中―共同配送过程涉及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因此必须分清各环节责任归属,并加强监控。在整个再集中―共同配送过程中,再集中过程中的商品质量风险监控尤为关键。
各配送中心配送商品可采取包装封条制度。在再集中地点,进行商品再分配时,只需检查商品温度。商品数量和封条状况。
再集中―共同配送实行签字制度,进行责任归属。在再集中过程中,若配送商品温度在规定范围内,商品数量与配送单相符,封条完好,则认为验收合格,共同配送人员需签字确认,进行共同配送,否则拒收。
再集中―共同配送过程中,二次配送人员只对商品温度。包装数量和封条完好程度负责。即在连锁零售业终端验收货物时,若因温度不达标。封条状况原因而拒收的,相关责任和损失由二次配送人员及所在公司负责;若因非温度和包装原因而拒收的,相关责任和损失由责任归初始配送公司负责。
(4)统一二次配送温度
各物流企业从自身角度考虑,对各自的冷链物流中仓储。拣货。配送环节温度要求不一。为了最小程度改变合作企业流程,可先做如下规定:
初始配送时,各配送企业根据客户要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其仓储。拣货。初次配送温度自行控制;在再集中―共同配送环节,商品集中地点和配送车辆温度,按共同配送合作企业最严格温度要求统一控制温度,并通过GPS跟踪。温度实时监控系统的手段实时监测。
(5)统一信息系统对接
合作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使用了不同的信息管理系统,为了使WMS/TMS信息系统及GPS跟踪。温度实时监控系统充分发挥管理效果,满足各企业对共同配送车辆监控。相关数据的查询等需求,各企业系统之间要统一数据接口,实现共同配送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发展和推广共同配送,是满足现阶段区域连锁零售业冷链需求现状,解决区域零售业冷链物流配送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冷链物流较为灵活。弹性的选择,对连锁零售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共同配送―城市零售企业冷链物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