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清时期山阳河下因漕运与盐业的兴旺,相继兴起了百余座私家园林。这些园林集中分布在河下西北一隅及运河沿岸,主人大多为文人、官绅和盐商,建筑风格融南汇北、兼收并蓄。园林不仅是主人日常生活之地,而且是文人雅士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或文酒诗会,或读书著述,或讲学授徒,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图景。私家园林及其文化活动,浸润着漕运、盐业、士绅、盐商等多种历史要素,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孕育出独特的河下私家园林文化。深入研究河下私家园林,既对推动淮安地域历史文化研究有重大意义,也对淮安城市文化建设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94333
毕业论文关键词:明清时期;淮安河下;私家园林;盐业;漕运;园林文化
Abstract: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han Heixa rise successively more than hundred private gardens because of grain transportation and salt industry boom。 These private garden’s owner, location, style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etc。, infiltrating the grain transportation, the salt industry, the Huizhou merchants and various historical factors, contains a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gives birth to a unique private garden culture under the Hexia。 Private garden under the Hexia basic situ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not only for research has significant meaning Huaian reg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also to Huaian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and reference, the ci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huge role。
Keywords:period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the Huaian Hexia town; private garden; Salt industry; Grain transportation; private garden culture
目 录
一、 绪论 3
二、 河下私家园林基本情况考述 5
(一) 园林的数量考订 5
(二) 园林的年代问题 10
(三) 园林主人的身份问题 12
(四) 园林的选址问题 15
(五) 园林的建筑特色概述 16
三、 河下私家园林的地理分布特征及成因 17
(一) 分布密集 17
(二) 良好的水文环境 20
(三) 特殊的方位和区域 21
四、 河下私家园林的文人活动 22
(一) 文酒诗会 22
(二) 个人文化活动 24
(三) 文化教育活动 25
五、 河下私家园林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价值 26
(一) 园林的历史文化内涵 26
(二) 园林的价值与开发 29
结 语 34
参 考 文 献 35
致 谢 36
一、 绪论源C于H优J尔W论R文M网WwW.youeRw.com 原文+QQ752-018766
明清时期山阳县为淮安府附郭县,淮安府城即为山阳县城,所以山阳县城又称为淮郡城。山阳县城由旧城、联城和新城三部分组成。据《淮安河下志》卷一《疆域》记载:“河下镇为山阳辖境,淮郡城外第一大聚落。”[1]21河下镇为山阳县城外一镇落,位于“郡城新城之西,联城西北。”[1]21河下镇在山阳县城外西北方向,明初运河改道,流经山阳县城西,河下遂成为运河的重要岸口,其淮安五坝为南北商船、民船的转运点及停靠点,故河下成为漕运和商旅必经的咽喉要道,河下的繁荣也由此开始。河下兴衰的最重要因素是盐业。河下镇位于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海盐产区两淮盐区的淮北区,是淮北盐的集散中心,明清时期淮北批验盐引所就驻于河下。明初,朝廷为了解决边军军粮问题,实行“开中法”,令商人输粮于边,粮入仓后,发给盐引,然后商人凭盐引到各转运使司指定的盐场支盐并运售到指定地点。“而明中叶,司农叶公奏改开中之法,盐策富商咸挟资而来,家于河下,河下乃称极盛。”[1]23改开中法,实行运司纳银制度,即商人只需在运司所在地纳银,就可以“中盐”,不必耗时劳力输粮至边境。万历年间又实行纲盐法,盐商成为世业,两淮盐商因此获大利。自此,河下成为苏北最大的盐业批验收税之地和淮北盐的集散之地,大批安徽、江西、山西、陕西、福建等省商人来此经营盐业,在这里生活定居,河下也因此进入鼎盛时期。河下的兴旺推动了私家园林的兴盛,这里先后兴起了一百余座私家园林。当时河下山环水复,亭榭相接,有着“小扬州”的美誉[2]。《淮安河下志》记载:“河下繁盛,旧媲维扬:园亭池沼,相望林立,先哲名流,提倡风雅,他乡贤士,翕然景从,诗社文坛盖极一时之盛。”[1]163当时河下盐业繁盛,聚集于此的盐商纷纷置地筑园,并以构筑园林作为一种身份与富贵的象征,自此河下私家园林进入鼎盛时期。河下私家园林的盛况,足以与《扬州画舫录》中记载的扬州私家园林的盛况相媲美。道光十二年盐政变革,朝廷开始裁纲改票,河下盐商的世袭垄断特权和暴利尽被剥夺,淮北盐务机构和盐务活动也转移到西坝,河下的盛况也就一去不复返,各家园林也相继衰败,“曾几何时,零落殆尽,园亭瓦砾,池沼丘墟,唯麦畦菜圃、疏柳苍葭点缀荒寒,聊免孤寂而已。”[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