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目前政府的建设始终是围绕着民生问题,正逐步向服务型政府过渡,在农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体现了和国家的宗旨,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的坚定信心,这些都有利于公共服务型政府事业的开展。
(3)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促进农民整体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的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方面,推能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改变农村落后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提升农民的文化修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本质就是用先进文化的滋养,来影响农民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 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给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带来的挑战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和进行的经济活动,改变了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也被打破,原有的农村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但传统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深深地制约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形成,成为巨大的消极力量,阻碍了农村文化现代化的进程,进而又继续影响农村生活方式的进一步转变。
1.农民思想观念的不适应
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这种劳动力外流使得农村人口数量大大减少,由于传统农村人口素质不高,这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工业过度所需要的人口素质差距太大,不具有促进作用。目前,农村仍然保持着传统的耕作方式,工业化大生产没有变更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农村生活方式的根基,以传统耕作自食其力为特性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不能突破传统的枷锁,其属性仍属于农业社会。农民在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不可避免地留存着一些旧思想和旧习惯,再有一些愚蠢滞后的现象,这些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容合。和现代农业所要求的人口素质有质的区别,严重阻碍了农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提高。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2.社会结构调整的负面影响
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已到了机械自动化中叶,甚至有些指标表明已在机械自动化的后期轨道上了。然而,城乡社会结构调整进度缓慢,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农村变革的需要。由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的农村社会结构调整刚开端,农村的人口和家庭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都在跟随着调整变化,但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新社会阶层。经过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农民工恰恰是从中被分化出来的最不具备稳定性的阶层。从农村出来,进入城市,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农民工的生活状态、心理需求和价值观念等都受到影响发生变动,他们的最后属落将影响中国将来的社会构造情况。农民工生活的状态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他们接受来自工业化城市的信息,逐渐融入城市的追求,但根还是在农村。到后来,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出现了,城市聚集着数量庞大的年青农民工,绝大多数人都是一投入社会就进城打工,在农民工中间,他们是把长进和思想情愫交融于城市最深的劳资,所以他们留在城市的愿望比其他另外的农民工更强烈,导致这种夹在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中间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社会构造的繁杂和变故,造成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更加困难,这对于本就缺少同化准绳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加大了难度。
3.伦理价值观念的变化
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不仅带来了农民物质生活的变化,还助长了农村传统的人伦价值观的瓦解。在过去,农民生活的世界是以面对面的形式,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对周围的人事都清楚了解,一辈子都和这些左邻右舍打交道,待人接物、立身处世,需要以老实厚道、说话算话为标准。但是现在随着农民工进城,农民的那种老实厚道也正在发生变化,他们脱离了过去的熟人社会,来到陌生的大城市,老实厚道已不再符合他们的生存法则。大家做的都是一锤子买卖,就没必要再遵循着不断重复的交易规则。于是,原村朴实主导的伦理观念和规则被打破,道德被推翻,而从城市带回来的规则和道德,一直没有被大家接受,或者没有形成游戏的新规则可以维持人与人之间的秩序,缺乏能保证这种游戏不断重复的权威。这种准则之争越不易调和,就越是突显出农村文化环境的无序状态,因此伦理价值观念的变化呼吁着农村行为规则与道德标准的重新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