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诸多学者对淮河流域的干旱和洪涝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如:王岽等[1]人利用了WAP指数法、空间Kriging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淮河流域干旱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为防旱抗灾提供参考;高超等[2]人提出了旱涝致灾气候阈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旱、涝灾害发生的时间空间特征,以此来确定淮河流域合理的旱、涝致灾的气候阈值区间,并建立了致灾气候阈值和农作物的受灾面积之间的定量关系;顾万龙等[3]人利用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匀性、降水集中度与集中期及其变化制度,揭示了淮河流域的降水变化规律,分析了降水集中度和旱涝指数的相关性;郑晓东等[4]人采用SPI对淮河流域的年度干旱指数进行了分析,此外,还利用干旱发生的频率、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强度这三项干旱指标,对淮河流域的干旱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
本文采用了MK趋势检验法、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的方法对淮河流域的旱涝格局演变特征的时间变化进行分析。
2 淮河流域区域概况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处在长江和黄河这两流域间,经度在111°55’E—121°25’E之间,纬度处于30°55’N—36°36’N之间,面积为27万平方千米。淮河流域西边以桐柏山、伏牛山为界,东边临着黄海,南边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和如泰运河南堤和长江分界,北边以黄河南堤与泰山为界和黄河流域毗邻。淮河发源自桐柏山太白顶北麓,依次经过河南,湖北,安徽,江苏。
淮河流域处于我国的南北气候过渡的地带,是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之北是暖温带,淮河之南则是北亚热带,气候温和。特点是:夏秋季节多雨闷热,冬季的时候干旱少雨,旱涝和冷暖转变急剧。淮河流域的平均气温在11—16℃左右,从北向南,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加多,最高月份的平均气温大约在25℃前后,在7月;最低月的平均气温在0℃左右,在1月。正是由于淮河流域处于这种季风气候过渡区域,降水年内分布不均衡和年际差异也较大[5,6]的关系,使得干旱和洪涝成为淮河流域的常见的气象灾害。文献综述
3 数据来源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淮河流域25个站点1970年到2014年近45年的降水量逐月进行分析(图1)。本文中的降水数据全部来自于中国气象网(http:data。cma。cn)。
图1 淮河流域的水系、站点分布
3。2 研究方法
3。2。1 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
Mann—Kendall检验属于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通过计算时间序列的标准化统计量(Z值)来判断序列的变化趋势,Z>0表示增加(上 升),Z <0表示减少(下降 )。|Z|>1。96表示降水时间序列达到了90%的显著性检验,|Z|>1。65表示达到了90%的显著性检验[7,8]。
3。2。2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采用SPI作为旱涝指标划分旱涝等级。SPI方法由McKee等于1993年提出[9,10],计算步骤参见文献[9]。SPI具有多时间尺度(1、3、6、12、24、36个月等,分别表示为SPI1、SPI3、SPI6、SPI12、SPI24、SPI36 等)特征。本文主要分析不同时间尺度 SPI(SPI1、SPI3、SPI6、SPI12)、年SPI(基于年降水量)、季节SPI(春季为3月、4月、5月,夏季为6月、7月、8月,秋季9月、10月、11月,冬季为12月、1月、2月)的旱涝变化。干旱划分等级参照Mckee等[9]的旱涝等级标准,依据SPI值大小,其值在-1。0~1。0 定义为正常,并划分为不同等级,≤-2。0为极旱,-2。0~-1。5为重旱,-1。5~-1。0为中旱,1。0~1。5为中涝,1。5~2。0为重涝,≥2。0为极涝。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